市工信局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计划
来源: 市工信局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4-24 10:59 累计次数: 字体:[ ]

2022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疫情反复冲击和外部环境超预期变化,全市工信系统认真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大要求,统筹把握制造业发展高质量和高增速,总体呈现运行平稳、扩量提质的良好态势。全市规上工业产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工业应税销售同比分别增长8.9%、5.1%、4.6%,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8.4%、同比提升0.6个百分点。我市获评“制造业创新转型成效明显地区”省政府督查激励,市工信局获得江苏制造突出贡献奖。

(一)坚持统筹发展,工业经济稳中趋好。一是全力应对疫情冲击。阶段性疫情防控动态升级期间,第一时间部署、协调企业疫情防控和全封闭生产等工作,保障434家规上工业企业通过审核连续生产。成立稳定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工作专班,累计协调跨市跨省产业链供应链受阻事项185件、大市范围内226件。二是全面加强运行监测。以工信部季度、月度问卷调查为抓手,重点监测原材料价格、用工、用能等数据,加强对纺织服装等行业,以及应税销售200强、工业用电200强企业的跟踪研判,全力帮助企业企稳回升。全面摸排工业经济增量,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865家,800家新增长点企业新增产值1550亿元。三是全心服务市场主体。牵头全市加强市场主体服务工作,市级层面累计联系企业474家,协调问题620个;县级层面累计走访8876家,协调问题5263个。出台支持制造业倍增专项政策,加快“万事好通?惠企通”平台建设,认定类资金项目免申即享率达100%。全年兑现国家级资金项目4974.6万元、省级资金项目14163.5万元,拨付市区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2.65亿元。

(二)坚持集群打造,产业发展亮点纷呈。一是深化集群培育。我市成功入选全国首批“产业链供应链生态建设试点”城市,我市牵头的“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集群”和参与的“高端纺织集群”成功获评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出台纺织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目标到2024年实现总产值2200亿元。五大重点产业集群实现产值8185亿元,同比增长10.2%。二是聚焦强链补链。开展沪通产业链供应链配套情况调研,研究编制《关于加强上海“1+8”大都市圈产业协同的对策研究》《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配套协同发展南通行动方案》。牵头成立8条产业链党建联盟,形成产业链企业+属地部门+智囊机构的协同推进模式。三是强化项目支撑。实施省重大工业项目42个,数量全省第四,完成投资301.1亿元;实施亿元以上工业项目514个,完成投资1609.3亿元。新增对专精特新等高质量制造业项目的考核,全年共认定项目75个。中天绿色精品钢项目实现达产,全年销售收入超160亿元;嘉通能源聚酯一体化建设项目、金光高档生活用纸项目加快推进,部分生产线已投产。出台《新建工业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认定管理办法》,新认定战新项目13个。

(三)坚持数字赋能,制造能级显著提升。一是深入推进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在全省率先印发三年行动计划,完成5444家企业智能制造能力自评估,总数全省第二;为全市1536家企业开展“入驻式”免费诊断服务,“一企一策”为提供个性化提升方案;全年完成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项目2420个。中天钢铁入选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实现我市“零”的突破,全市累计建成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9个、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1家,培育省智能制造领军服务机构9家。崇川区成功获评省级督查激励。二是持续强化工业互联网建设应用。成功创建全国“千兆城市”,新建5G基站5600座,累计达1.9万座,基本实现市域范围5G全覆盖。工业互联网二级节点新增接入企业超1万家、累计超2.3万家,标识注册量、解析量累计达196亿个、218亿次,列全省第二。新增国家、省工业互联网平台各1家、省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2家、两化融合贯标企业105家。新增省智能制造领军服务机构3家,累计达9家。新增省星级上云企业425家,上云企业累计超2万家。三是持续加快数字赋能。制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繁荣发展三年计划、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速行动实施方案,全市软信产业完成营业收入136亿元,同比增长24.3%,增幅全省第三;新通过“双软评估”软件企业27家,软件产品136个。推进家纺行业工业大数据创新中心建设,成功打造一批供应链平台。推进工业领域数据安全管理建设,4家企业入选省试点企业。

(四)坚持动能培育,核心引擎更加强劲。一是紧抓大企业培育。深入实施“1521”大企业培育,大力开展省“百企引航”工程,强化政策宣贯,落实服务举措,新增百亿级企业2家,总数达11家。通过案例指导企业运用资本手段实施并购重组,3家企业获得省转型升级政策兼并重组项目资金1025万元。二是锚定“专精特新”。成功举办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高质量发展经验交流会,开展“制造业单项冠军走进南通”活动,近400位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负责人及相关部委领导参加。实施“千企升级”行动,发布1684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名单。新增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8家,数量全省第二,累计达27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4家,累计达61家;1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获2022年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奖补,总数全省第一。三是加快创新升级。1个装备入围国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目录。4个产品获省首台(套)重大装备认定,2家企业承担省重大装备攻关专项完成竣工验收,3家企业承担2022年度省核心技术(装备)攻关专项。1家企业获评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家企业获省推荐申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个项目中标省级重大核心技术攻关项目,争取省级财政资金1.2亿元,创历史新高。新增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1家,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12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6家,省级工业设计研究院1家。

(五)坚持绿色基底,发展活力持续增强。一是深化绿色理念。出台“十四五”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方案,推动落后产能淘汰出清。全年累计腾退沿江企业29家,腾退面积2529.8亩。实施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完成13002家应税销售500万元企业评价工作,对A类企业予以资源倾斜,倒逼C、D类企业转型升级。建立绿色制造体系名单培育库,5家企业获评2022年度国家级绿色工厂,入选数全省第三。二是推进整治提升。全面梳理年内必须完成关闭退出(10家)和搬迁重组(1家)企业名单,督促属地实行“一企业一专班”加强扫尾,确保2019年以来省市确定“关闭退出”的任务年内“清零”。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和百日攻坚专项行动、“百团进百万企业千万员工”安全生产集中宣讲,精准更新51家船舶民爆企业风险分布图和隐患清单。全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安全生产总体形势平稳可控。三是优化园区布局。全面摸排各地工业集聚区、园区外企业基本情况,出台全市乡镇工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指导各板块制定改造提升工作计划,推动全市140个乡镇企业工业集聚区加快整改提升。坚持“做绿沿江、做优沿海”,积极探索推进全市化工产业沿江向沿海转移提升,对接相关板块进一步优化化工园区布局方案。

(六)坚持党建引领,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一是以政治建设统领机关党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功夫,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把党建融入到重要业务工作,推动党建和业务工作同频共振,打响工信党建特色品牌。牵头开展产业链党建联盟工作,在“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工作中,成立党员先锋队,到企业诊断主动“亮身份”“树标杆”。二是以作风建设提升服务效能。深入开展“作风建设提升年”和“营商环境提升年”活动,把服务市场主体成效作为检验活动成果的重要标准。认真处理12345平台交办事项和部门信箱咨询35件,办结率100%。三是以纪律建设营造良好生态。始终坚持“严”的基调,强化常态化廉政提醒和警示教育,完善专项资金项目管理、无线电行政执法等制度,引导党员干部严格依法行政、依规办事。主动接受派驻纪检监察组监督,加强政治监督、日常监督和巡察审计监督,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更加彰显。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还是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南通新篇章的起步之年,全市工信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统领,更大力度推进提质增效、数字赋能、创新转型、绿色制造,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市,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重大使命,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南通新实践作出积极贡献。

综合分析研判形势,今年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工业投资增长3%以上,全市755家新增长点企业新增产出超1800亿元,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00家。集群和产业链建设、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企业培育、绿色安全发展等重点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一)聚焦“稳”字当头,推动工业平稳增长。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多措并举保持工业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以经济基本盘之“稳”、长远之“进”打下坚实基础。一是稳运行。加强全球疫情发展和经济恢复的走势研判,及时分析、全面掌握全市工业经济运行态势,切实把握工业运行的主动权。加强重点行业及应税销售200强、工业用电200强企业的监测研判,对新增应税销售2000万元以上企业加大政策支持,加快小微企业列规增收,不断做大新增产出。二是稳投资。全力推进省、市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全年新开工超5亿元工业项目200个以上,力争全年完成制造业投资超2100亿元。协助各地大力招引制造业龙头型项目、“总部+制造”复合型基地项目、专精特新项目。办好南通新一代信息技术博览会、船舶海工会展。进一步简化化工技改项目审批手续,支持企业加大投资、加快发展。三是稳供应链。高效运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专班,及时帮助企业打通供应链堵点断点。指导各地立足关键环节,加快开发一批新技术、新产品,争取列入省重点推广应用目录,加强重大创新成果迭代应用,推进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示范应用,提升供应链自主可控水平。

(二)聚焦产业集群,打造制造新高地。深入实施产业倍增三年行动,加快构建产业集群梯度培育体系。一是坚持规划引领。深入贯彻实施制造强市建设实施方案、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配套协同发展南通行动方案、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构建持续迭代优化的产业生态体系。结合6条重点产业链的短板目录,引导各地做好产业规划引导,夯实特色、保持定力,形成整体协作、互补发展的良好格局。二是打造重点集群。研究制定通泰扬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迈向世界级集群三年提升行动方案,深入实施纺织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全面巩固提升两大国家级制造业集群核心竞争力;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集群扩规模、提质量、上水平,力争五大重点产业集群产值突破8900亿元。着力打造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引擎,新认定一批战略性新兴项目。支持打造深远海海洋工程装备等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提升重点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三是优化发展空间。进一步盘活存量空间,推动工业用地提质增效。深入落实乡镇工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加快推动制造业向园区集聚。进一步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支持南通市区都市工业综合体建设的意见》,试点推进一批市区都市工业综合体。系统谋划沿江产业向沿海转移发展路径,打造沿海高端绿色产业新增长极。

(三)聚焦智能制造,增添发展动能。深入实施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全面提升智能制造水平。一是加快推进分类改造。积极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新增省级以上智能制造示范车间(工厂)20家以上。鼓励龙头骨干企业争创“灯塔工厂”等标杆示范,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转型。持续推进全市1000家企业免费诊断服务,精准匹配企业需求,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切实提高诊断转化率。二是全面增强基础能力。进一步加大5G网络建设的统筹、组织、保障力度,新建5G基站4000座。加快推动建筑行业工业互联网二级节点建设,新增接入二级节点的企业数6000家,力争新培育市级以上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10家。强化两化融合贯标升级版推广,实现贯标数量和质量双提升。三是持续提升自主水平。招引集聚一批方案服务商,支持本地龙头企业输出方案和服务,着力打造8个市级以上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积做优基础优势产业、壮大新兴数字产业、支持平台企业发展,推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实现突破。紧盯项目招引、加强本土培育,推动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快速发展。深化车联网及智能网联汽车建设,探索更多应用场景。

(四)聚焦服务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把培育和壮大市场主体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做大做强。一是培育龙头领军企业。深入实施“1521”大企业培育工程,完善市领导挂钩联系优势产业链和重点企业工作机制,一企一目标、一企一方案,通过产品创新、模式变革、兼并重组等方式,进一步提升企业的行业引领力、产业链控制力和生态主导力,吸引更多上下游配套企业加快集聚,新增一批百亿级企业。二是打造专精特新企业。深入实施省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依托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赋能基地建设,全面构建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的梯队培育模式。全年力争新认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5家以上,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50家以上。三是强化技术人才支撑。加快培育企业创新平台,全年力争新认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各1家,打造一批省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加强重点技术攻关力度,实施一批省级重大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和重点技术创新导向项目。积极申报工信部海外人才专项、博士后专项,省双创人才计划、省人才攻关联合体、省“英才名匠培训”计划。大力培育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新增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和工业设计中心。四是优化涉企政策服务。进一步健全各级领导干部挂钩联系企业制度,更加广泛收集问题诉求,更加快速响应解决问题,用心用情帮助市场主体解难题、渡难关。深入推进“免申即享”“即享即兑”,加强宣传解读,推动惠企政策直达基层一线。

(五)聚焦绿色安全,拓展转型空间。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传统制造业转型发展全过程,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一是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大力推广低碳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加快生产工艺绿色化改造,加强节能监察和诊断服务,努力实现行业结构低碳化、制造过程清洁化、资源能源利用高效化。全年力争培育省级以上绿色工厂10家。二是推动亩均理念不断深化。进一步开展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评价,更加突出亩产论英雄的考核导向,推进要素资源向优质企业集聚。严控“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严格实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制度,为高质量发展腾出更多的用能空间、环境容量。三是推动相关领域整治提升。扎实抓好民用船舶制造业和民爆物品生产安全生产监管,巩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成效。加强消费品供给保障能力建设,推进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建设,确保食盐、食品、防疫物资安全保供。加强无线电管理,做好重要时段、重大活动无线电安全保障。规范组织软考。持续强化工业企业信息安全建设。

(六)聚焦政治引领,打造战斗堡垒。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做到思想建设对标对表、决策部署落细落实、组织生活严格严肃。一是注重政治理论学习。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强国战略重要论述,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建立健全中央、省市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机制,以实际行动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二是强化队伍作风能力。大力弘扬服务产业、服务基层、服务企业的优良传统,全力打造“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营商环境。加强工信干部队伍建设,加强专业能力培养,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多出台贴合基层实际、操作性强的政策举措,练好熟悉产业和企业的“看家本领”,成为工信工作“行家里手”。三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切实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系统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持续创树融合党建品牌,在服务企业、重大项目推进等工作中,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扎实推进机关党建工作,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推动工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