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民意征集
  • 征集主题:

    南通打造“海洋装备之都”工作方案 (征求意见稿)

  • 征集时间:

    2025年01月15日 - 2025年01月21日

  • 征集单位:

    南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南通打造“海洋装备之都”工作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进一步提升南通船舶海工产业集群发展能级,推进国家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试点城市建设,培育世界级船舶海工集群,打造“海洋装备之都”,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发展目标

围绕建设“全球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善

的长三角船舶海工综合产业集群”的国家战略定位,南通全力打造“海洋装备之都”,总装集成、配套集群、服务集聚,在产业链群、园区建设、企业集聚、开放合作、创新人才、发展模式等方面达到全球领先。到2027年,集群企业突破500家,产业规模达到2500亿元。

总装集成能力大幅提升。加强央地对接,加大国际国内合作,建设一批园区,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培育一批领军企业,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集聚一批高层次人才。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全面推广精益生产、敏捷管理模式;推进绿色制造,打造绿色工厂;推动产品高端化,打响船舶海工“好装备南通造”品牌;优化发展模式,从分段分包向总装总包不断跃升。

产业配套链条逐步完备。发挥总装集成对配套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通泰扬产业集群优势,促进配套产品持续向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围绕关键核心设备,增强本地配套能力,增强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性。

产业服务体系持续优化。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持续完善产业创新能力体系,攻坚基础性、原创性、先导性的海洋装备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引进大院大所,集聚高级人才团队,促进产教产才产创融合。打造高端展会平台、提升促进机构能力,构建船舶海工行业一流产业生态。

二、重点任务

1.明晰功能定位。一是集中资源开展前沿技术核心攻关,发挥“天鲲号”、世界最大级集装箱船、FLNG、FPSO等一批大国重器、全球首制产品的制造优势,引领通泰扬集群高质量发展,占领全球海洋装备首制首发制高点。二是发挥毗邻上海的区位优势,加强与中船集团等央国企全面合作,积极实施进口替代,促进全产业链自主可控,确保产业安全可靠。三是充分发挥长江口岸线、航道、腹地等资源禀赋优势,融合高素质技能人才集聚和齐全周边配套的独特优势,打造全球最具竞争力的船舶海工制造业高地。(牵头单位:市工信局、海洋发展局(筹),责任单位:南通海事局,各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相关直属园区管委会,以下均需各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相关直属园区管委会落实,不再重复列出)

2.优化空间布局。发挥南通位于沿海沿江“T”形交汇点和全球船舶海工制造核心区域的优势,着力打造船舶海工两带一高地空间布局,即“沿江沿海两大制造带、创新区服务业高地”。一是沿江自上游如皋港工业园区、到下游入海口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依托雄厚产业基础,聚焦三大主流船型、工程船、钻井平台等高技术船舶海工装备,打造“沿江船舶海工核心制造带”。二是沿海自如东小洋口开发区到启东高新区,依托岸线、海域和土地等资源禀赋,布局深远海风电、海洋能源开发、大型养殖工船等深远海重装制造基地,打造“沿海新型海洋装备制造带”。三是以技术创新、研发设计等高端设计服务业企业为牵引,依托南通创新区打造船舶海工服务业高地,着力构建完整产业链条。(牵头单位:市工信局、海洋发展局<筹>,责任单位:市发改委、资规局、南通海事局)

3.完善产业体系。围绕总装、配套、服务等重点领域,着力突破“制造强服务弱、总装强配套弱”短板。一是推动产品向高端化迈进。重点推动主力船型绿色化、智能化升级换代,发展大中型邮轮、工程船建造能力。二是锻造产业链长板。进一步做强甲板机械、舱室机械等船舶海工传统配套领域,提高市场占有率。积极向重型装备领域拓展,提升桥梁钢构(沉井、箱梁、人工岛)、矿山机械、化工模块成套设备等临港重装制造能力。三是补齐产业链短板。大力发展船舶海工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计量、售后等生产性服务业,补强工业软件、采油树、脐带缆、机器人等高端配套。(牵头单位:市工信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科技局、商务局、市监局、南通海事局)

4.做强载体平台。一是加快建设服务业集聚区。发挥南通开发区与南通创新区协同发展机制效能,提升行业综合创新、核心配套设备供给、检验检测、海事海商等服务等能力。二是做大做强制造业园区。依托沿江龙头企业,积极向海布局,集聚一批产业链配套企业,持续提升启东海工船舶园、南通船舶配套园等9大专业制造园区能级。三是超前建设深远海未来产业园。依托南通开发区(深海方向)全省未来产业先行集聚发展试点,重点发展深远海新能源开发装备、海洋观监测等未来产业。(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工信局、商务局、海洋发展局<筹>,责任单位:市资规局、南通海事局)

5.提升总装能级。一是提升大型海工装备总包能力。积极招引国内外知名海工装备总包企业,研究提升研发设计、项目管理、全球供应链整合等方面能力,重点把控基本设计、全球采购、品控运维等核心环节,提供高效集成的EPCIC解决方案。二是盘活存量资产。大力招引中船等央企和行业知名企业,加快盘活既有码头、岸线、船坞等优质存量资产,培育产业新增长点。三是加快重大项目建设。通过部省市县四级联动,鼓励加大技改投入,推动惠生启东海工基地等一批重特大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确保3年行业总投入超过300亿元。(牵头单位:市工信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生态环境局、交通局、水利局、南通海事局)

6.培育领军企业。大力实施“3310”企业规模培育计划,即培育世界造船20强企业2家和大型LNG船制造企业1家、国际知名海工总包企业3家、行业知名配套品牌10个。一是重点支持中远海运重工、招商重工、振华、中集等在通龙头央企向总部争取资源,力争建设央企区域总部。二是扶持象屿海装、韩通重工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快速做大做强,尽早迈上百亿规模。三是加快中天海缆、政田重工等重点配套企业发展,培育一批国家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有行业影响力的配套品牌。(牵头单位:市工信局,责任单位:科技局、商务局、南通海事局)

7.升级制造水平。一是智能化改造。鼓励企业实施“智改数转网联”,围绕智能制造转型,推动智能装备、数字化工艺设计的创新应用,建设一批智能制造单元(产线、车间)。利用AI、大数据、数字孪生等技术提升智能化研发设计和生产水平。二是绿色化转型。全面推进绿色制造,引导企业向高效、低碳、循环方向发展,改造高耗能高污染设备,加快应用新型节能环保的设备和工艺,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打造一批国家级绿色工厂。三是精益化生产。全面学习推广中远海运川崎的先进生产管理经验,推动全行业建立完善精益生产体系和敏捷管理机制,不断提升行业本质安全生产水平。(牵头单位:市工信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生态环境局、商务局、应急局)

8.精耕项目招商。一是提升招商能力。加大对园区招商人员培训,提升项目科学研判能力,打造一支懂产业、高素质、会服务的专业化招商队伍。二是开展精准招商。围绕强链补链延链环节,强化信息汇集,编制产业链招商地图,指导板块、园区按图索骥,开展专业化、精细化的产业链招商。三是强化链主企业招商。依托链主企业开展供应链招商,吸引上下游企业落户南通,铸牢产业护城河。(牵头单位:市工信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科技局、商务局)

9.深化国内交流。一是开展央地合作。加大与中船集团、中远海运重工、招商局工业、振华重工、中集集团、海油工程等央国企对接力度,扩大本地采购份额,积极推动本地配套企业纳入其供应链体系。二是推进跨江融合。依托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的建设,会同船协、高校院所等机构梳理完善长三角船舶海工设备、服务、科创企业目录,加大精准对接,鼓励来通发展。三是强化群际联动。畅通通泰扬集群内外循环,加强与上海和青烟威两大新增集群的跨区域交流,促进集群之间区域协同、产品错位、技术互补,实现深度合作。(牵头单位:市工信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科技局、商务局)

10.拓宽国际合作。抢抓全球船舶行业产业转移契机,大力开展国际化、专业化招商,加大先进技术、知名品牌跨国并购力度,持续提升行业技术层次和品牌实力。一是围绕海工关键配套、海洋新能源开发、邮轮配套等领域,加强与北欧三国、德国等欧美船海强国合作,注重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造。二是围绕船舶配套、基本设计等领域,加强与日韩新加坡合作,快速提升研发设计和高端配套能力。三是围绕市场需求,与马士基等全球知名航运公司、巴西石油等国际能源巨头、新加坡海庭等行业领先的海工总包集团合作,提升本地企业发展能级。(牵头单位:市工信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商务局、财政局、外办、南通海事局)

11.建设行业科创平台。一是联合建设高端研发平台。加快省船舶海工技术创新中心、东南大学海洋高等研究院、哈工程长三角研究院“两院一中心”的建设,支持承接国家重大科技、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项目,布局深海矿藏资源开发等新兴领域。积极对接汉江实验室、上海交大长兴岛实验室等行业高端科研资源,深化与中船集团702研究所合作,谋划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二是快速提升本地高校能力。加快筹建南通大学海洋学院,支持江苏航院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逐步集聚一批专业人才,提升本地高校海洋学科水平。三是大力构建协同创新机制。支持中远、招商、惠生等龙头企业牵头市内外配套设备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组建制造业创新中心等行业创新联合体,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的产业科创协同发展机制。(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工信局)

12.打造企业创新体系。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一是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以中远海工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为引领,推动三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提质扩容,快速提升船企初步设计、详细设计、生产设计能力。二是加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依托强大的集群制造能力,通过与国内外知名研发机构紧密合作和兼并重组等方式,提升关键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持续迈向产业更高端。三是加大新品推广力度。发挥政府各类产业基金作用,支持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推广和应用,激发中小和初创企业细分赛道创新优势,在海洋信息、海洋材料、海洋新能源等领域突破一批技术、转化一批成果、孵化一批企业。(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工信局、财政局、人社局)

13.优化人才引培。一是加强海外引才。统筹“领军人才+创新团队+优质项目”人才引进,通过全职引进、柔性设立企业研发载体等方式,全球招引海洋装备战略专家、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二是用好人才政策。全力支持企业申报工信部制造业人才专项等重点人才系列计划。利用省“333工程”、市“江海英才计划”等各级人才计划,依托龙头企业、科研机构,重点引培青年人才、紧缺人才。三是营造友好环境。结合南通城市定位,打造高度契合船舶海工产业发展的人才集聚新模式,进一步营造有利于青年人求职创业、成家立业的良好环境,实现产业链和人才链的深度融合。(牵头单位:市工信局,责任单位:市人社局、人才办)

14.完善人才结构。一是塑造高水平企业家管理队伍。依托张謇企业家学院、市人才集团等机构,围绕政经文化、经营管理、产业前沿、风险防控等,大力开展张謇企业家精神学习,培育一批新时代“张謇式企业家”管理队伍。二是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依托东南大学、哈工程等高校院所,开展本硕博梯度人才培养,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技术人才队伍。三是储备高质量紧缺型技能人才。支持市内院校新设船舶海工、焊接、装配等专业,推动江苏航院等高职院校建设产教联合体,联合重点企业开展“订单班”、生产性实训基地合作。加大产业工人改革,加强大国工匠等技师培育。提升船舶劳务公司管理水平,着力改善就业环境,加速技能人才集聚。(牵头单位:市教育局、人社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工信局、南通税务局)

15.构筑一流生态。一是持续举办高水平船舶海工产业展。按照“世界知名、国内一流”定位,每年举办通泰扬船舶海工集群发展大会暨南通船舶海工产业展,持续打造南通船舶海工产业展品牌,提升南通城市知名度和产业的全球影响力。二是做强行业促进组织。与中船协、中国造船学会、上海船舶海工学会等头部机构紧密合作,依托链主企业、行业高校,加大对本地协会、行业创新联盟等促进机构扶持,提升服务企业、代表行业、沟通政府、国际交流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做优第三方服务机构。围绕检验检测、计量、知识产权等方面,着力打造国家级行业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推动CCS、ABS、DNV等船级社扩大在通业务领域,提升服务能力。(牵头单位:市工信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科技局、商务局、金融办、南通海事局)

三、推进举措

一是强化协同推进机制。充分发挥市船舶海工产业集群发展协同机制和“616”市领导挂钩联系机制作用,强化部省市县四级联动,统筹研究行业发展的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加大对行业重大项目、存量资源盘活考核,及时协调解决矛盾问题,分年度制定重点工作事项,有序推进落实,服务全行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科学规划引导发展。依托国家级行协和学会、高校科研院所等资源,加强分析研判,进一步调动链主企业资源,在市场前景、技术方向、船型需求轮动等方面深度研究,指导好产业发展。合理规划园区布点和项目建设,整合行业低效产能,推动“制造与服务、总装与配套”协同发展,服务好集群大中小企业抓机遇、避风险、促发展,科学引导行业平稳穿越周期波动。

三是强化资源要素保障。强化航道、海域、土地、岸线、能耗等资源要素保障。在岸线码头升级改造、用地用海、航道清淤、用气用电等方面,建立多部门协商推进专班,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协调推进营船港、长江口北支等航道治理,加快新通海沙主江堤、吕四主海堤等调整工作。加大对内河、沿海低端落后的内河船舶、小型渔船修造企业的整治淘汰,推动要素资源向优质企业集聚。加强资金要素保障,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开展银团授信、供应链金融等金融创新服务,推出“船舶通”等金融创新产品;进一步发挥中信保、市外贸集团作用,增强企业开具保函、信用证能力,提高自营出口水平。

四是营造宽松发展氛围。依托国家“232”产业生态体系建设,加快产教、产才、产创、产融、产投融合发展。梳理现有国家、省、市政策,针对性做好技术研发、产业人才、财税支持、营商服务、金融保险等政策集成创新,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围绕向海图强,发挥好市政府《关于深入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南通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若干政策意见(试行)》等系列政策引导作用,更好促进产业发展。


附件1


南通市10大船舶海工园区(集聚区)发展情况表


       

序号

园区

属地

区位

性质

重点发展领域

重点企业

1

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

启东

沿江

总装

1、高技术船舶(挖泥船、中小型气体运输船、散货船等)、船舶修理
  2
、海工装备(钻井平台、FPSO、风电安装平台/运维船等)
  3
、船舶海工配套(液罐系统、海工模块)

启东中远海工、启东振华海工、中集太平洋、蓝岛海工等

2

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

海门

沿江

总装、配套

1、高技术船舶(汽车运输船、大型LNG运输船、挖泥船)
  2
、海工装备(FPSO、风电安装平台、钻井平台等)
  3
、邮轮制造及配套(极地邮轮、舱室单元等)
  4
、船舶海工配套(海工模块、舱口盖、吊机等)

招商局重工、海新船务重工、中远海运重工等

3

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

开发区

沿江

总装、配套

1、高技术船舶(散货船、化学品船、VLCC等)
  2
、海工装备(FLNG、升压站、换流站等)
  3
、海工配套(抬升系统、波浪补偿栈桥、通导设备、线缆海缆、海工吊机等)
  4
、港口机械(桥吊、轮胎吊等)、非船业务(桥梁钢构等)

南通振华重装、惠生清能、韩通赢吉、振华传动、中天海缆等

4

南通船舶配套工业集中区

崇川

沿江

总装、配套

1、海工装备(海工撬块、三用工作船等)
  2
、船舶配套(甲板机械、舱室机械、吊机、绿色减排设备等)

海庭重工、政田重工、南通远洋配套、航海机械等

5

如皋港工业园区

如皋

沿江

总装、配套

1、高技术船舶(散货船、小型化学品船等)、船舶修理
  2
、船舶配套(管件、锚等舾装件)

江苏海通、瑞泰船务、长青沙船舶、沿江管业等

6

启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启东

沿海

配套

1、船舶海工配套(舱室机械、主机部件、高架车等)

汉盛海洋、美通重工、金鹏船舶、卡拿翰机电等

7

启东吕四港经济开发区

启东

沿海

总装

1、深远海能源开发装备(FLNGFPSO模块)
  2
、港口机械、起重装备

启东惠生海工、卫华海工等

8

通州湾高端装备临港产业园

通州湾

沿海

总装、配套

1、海工装备(风电安装平台、海洋风电导管架等)
  2
、船舶配套(分段、总段制造等)
  3
、港口机械

天顺海工、钦实佳美、华腾制造等

9

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高端装备产业园

如东

沿海

配套

1、海工装备(海洋风电导管架等)
  2
、船舶配套(不锈钢制品等)

海力风电、亚达绿能科技等

10

南通船舶海工服务业集聚区

创新区

主城区

服务业

1、设计、检验、船舶海工总包等

瀚辰精英海工、汉舟海洋、捷方新能源,东大海洋高等研究院、哈工程长三角高等研究院、美国船级社等


附件2

2025年重点工作清单

序号

重点工作

具体内容

落实单位

1

研究制定十五五发展规划

依托国家级专业机构,围绕南通打造“全球海洋装备之都”总体目标,明确全市船舶海工产业发展方向,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水平,加快塑造竞争新优势,全力打造世界级船舶海工集群。形成《南通市船舶海工产业十五五发展规划》和《南通船舶海工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研究》专篇。

责任单位:市工信局

2

加强南通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建立南通船舶海工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联合推进机制,定期会商研究,出台《南通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若干政策意见(实行)》,明确工作任务,针对科研院所、创新机构、检验检测等单位开展招商对接。

责任单位:通创办、市工信局

3

推动重大项目建设

重点推动惠生海工基地、豪迈重工、韩通赢吉深远海装备、中远川崎技改等一批重特大项目早开工、早投产。

牵头单位:市发改委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资规局、市水利局、市交通局、南通海事局等,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有关直属园区管委会等

4

推动制造模式升级

着力推动船舶企业“智改数转”、“设备更新”,加强行业技术交流合作,推广中远川崎等企业先进生产管理经验,推动制造模式智能化、绿色化升级。

牵头单位:市工信局责任单位: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有关直属园区管委会等

5

加强产业链招商

会同制造业园区,针对日韩新加坡、北欧等船舶海工发达国家、地区,加强产业链招商,招引国际配套品牌。组织本地企业以南通展团形式参展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海事会展,提升南通产业知名度,助力企业拓展市场。组织重点板块、园区招商人员观展对接,积极招引国内外船舶海工知名企业。

牵头单位:市工信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科技局、商务局、外办等,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有关直属园区管委会等

6

加强哈工程研究院建设

围绕赋能产业发展,建立对接哈工程长三角高等研究院工作机制,推进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推动海门与哈工程合作,启动船舶低碳零碳动力创新技术中试平台规划论证,服务化解项目落地过程堵点。

牵头单位:市工信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等,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有关直属园区管委会等

7

组建集群创新联盟

支持哈工程长三角高等研究院牵头组建江苏船舶海工先进制造业集群创新联盟,推动行业创新合作。

牵头单位:市工信局责任单位:哈工程高研院

8

打造高水平船舶海工展

组织企业参加船舶海工展览活动、船舶海工集群发展大会,打造有效支撑“海洋装备之都”名片、“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品牌展会。

牵头单位:市工信局责任单位:市海洋发展局(筹)、商务局、财政局、外办等,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有关直属园区管委会等

9

加强供应链交流合作

充分发挥产业链党委、行业协会作用,组织行业技术、供需对接、产融对接,促进本地化合作。

牵头单位:市工信局责任单位:市委金融办,产业链党委、南通船舶工业行业协会

10

加强人才集聚培养

支持企业和科研创新中心做好工信部制造业人才专项计划、省“333人才”计划、省“双创”人才(创业类)计划以及市“江海英才计划”等重点人才计划的项目工作。着力培养高级技能人才,提升技能人才培训保障能力,提升劳务外包本地化水平。

牵头单位:市工信局责任单位:市人才办、人社局、应急管理局、南通税务局,各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相关直属园区管委会等


征求稿说明

南通打造“海洋装备之都”工作方案 (征求意见稿)

意见列表
意见 昵称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