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第274号建议的答复
来源: 市工信局中小企业处 发布时间:2023-12-11 14:35 累计次数: 字体:[ ]

沈晓彦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收悉,结合市财政、发改、科技、金融、人社、税务等部门的会办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落实“减税降费”

税收优惠方面:2022年,我市聚焦稳定经济运行,多管齐下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充分释放“退、免、减、缓、降”政策叠加效应。全市民营企业全年累计享受减税降费新政优惠52.5亿元,收到留抵退税227.6亿元,占比超七成。今年以来,财税部门先后两批发布了延续和优化实施的税费优惠政策,包括优化实施小规模纳税人政策、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征所得税等一批税费支持政策。今年前四个月,全市民营企业享受各项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总计25.4亿元,为提振民营企业信心、加快民营经济复苏步伐起到重要作用。关于您提出的“对符合产业政策、发展前景良好、一时遇到困难的企业实行税费缓缴政策”的建议,根据《征收管理法》第三十一条规定,纳税人因有特殊困难,不能按期缴纳税款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批准,可以延期缴纳税款,但是最长不得超过三个月。对生产经营有困难、符合延期延纳税款条件的,企业均可以向税务部门申请办理延期缴纳税款。

涉企收费方面:2022年,我市对《南通市涉企收费目录清单》进行修订,“目录清单”包括中央、省、市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实行政府定价管理的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项目共34项。同时,突出重点领域、重点环节收费,围绕企业反映强烈的堵点难点问题,因地制宜、精准有效开展整治工作。在商业银行等企业融资相关收费方面。重点查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强制服务并收费、质价不符或未提供实质服务,利用贷款优势地位转嫁抵押登记费、押品评估费,不落实国家及总行规定的对中小微企业优惠政策等行为,推动商业银行自查自纠、退费整改。在供电、供气等公用事业收费方面。督促供水供电供气供热企业全面梳理自查现行收费项目和标准,停止收取明令取消的收费项目,纠正强制性收费,降低偏高收费标准。重点加强工程安装、维护维修领域的价格监管,着力查处将建筑区划红线外发生的费用转嫁给用户的问题。在行业协会相关收费方面。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协会商会权利界限,对具有法定职责、承担行政部门委托或授权职能、与政府部门尚未脱钩或业务联系多、行业内影响力大的行业协会进行抽查,遏制借助行政权力搭车收费,以及将政府部门委托事项的费用转嫁给企业承担等行为。督促落实明码标价和收费公示制度,推动公开化、透明化、规范化。

助企降本方面:继续执行用人单位和个人各0.5%的失业保险费率政策,采取“免申即降”方式进行征收调整。2022年,为全市10万家市场主体减轻失业保险缴费负担13亿元。同时,进一步扩大到阶段性实施缓缴失业保险费单位应缴纳部分范围,对产业链供应链受影响的制造业等17个行业所属困难企业实现全覆盖。全市各类缓缴企业225家,累计缓缴养老、失业和工伤三项社会保险费13971.24万元。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对民营企业投资建设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项目提供无差别化的用地政策支持。采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出让等多种灵活的供应方式支持民营企业降本增效。2022年,我市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工业用地提质增效的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探索30年期的弹性出让方式,实施工业用地弹性年期出让价格体系方案,有效降低用地成本。

二、关于强化金融服务

一是引导金融资源流向实体经济。近年来,市人行联合市金融局、银保监南通分局等部门,先后出台《关于金融支持制造业发展的意见》《南通市制造业提质增效信贷政策导向评估方案》《南通市制造业贷款投放“三优”评选管理办法》《2022年南通市金融服务专项提升行动方案》等文件,引导民营经济向制造业发展。在各方持续引导下,全市制造业贷款年增量连续回升突破百亿元、两百亿元。截至2023年3月末,南通市制造业贷款余额2128.16亿元,同比增加383.62亿元,增速21.49%,高于一般贷款增速7.44个百分点。并充分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结构性引导作用。再贷款方面,截至3月末,南通市再贷款限额173.55亿元,再贷款余额173.55亿元,资金使用率100%。今年以来投放的再贷款金额为33.6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8.55亿元,惠及1819户民营普惠主体。再贴现方面,截至3月末,再贴现限额45亿元、余额44.9亿元,资金使用率99%。

二是加强企业征信评价。2021年2月,我市在全省出台首个市级层面企业信用风险分类分级监管指引文件《南通市企业信用风险分类分级监管指引(试行)》。对重点类企业,按照现有方式严格监管,对信用风险等级较高的重点类企业,实施加严监管。对一般类企业根据信用风险评分情况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并建设南通市企业信用评价运行管理系统。系统对接市公共信用综合数据库,对南通市(含区、县)登记注册的全部企业开展公共信用综合评价。目前已出台评价管理指引作为制度规范,评价指标体系已经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省公共信用信息中心等专家评审,已累计完成9轮全量企业公共信用综合评价。实施“数字赋能、信用助企”工程。建设南通市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南通企业征信平台),依托平台大数据“增信”推动全市金融机构发放各类涉企信用贷款,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服务渠道。截至目前,平台已与41家银行、1家融资担保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开放查询账户161个。各银行机构通过平台辅助放款共计约917.97亿元,获得融资企业户数近万户,其中获得信用贷款金额99.26亿元。

三是创新金融产品及服务。市人行等部门大力引导金融机构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优化获客方式,包括推出线上产品“快速获客”、依托产业集群、产业链进行“批量获客”、投贷联动“有效获客”。比如,针对上市公司的“三板贷”“挂牌贷”“新三板股权质押融资”“苏股贷”等。再如,银行通过“小股权+大债权”的投贷联动产品为海门临江生物医药园内企业提供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降低贷款利率,提高贷款需求。比如,2022年某股份制银行将优质民营制造企业贷款FTP价格下调40-60BP。另一家股份制银行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等企业贷款的FTP下调30BP,将中长期制造业贷款FTP下调15BP。通过信用下沉稳定资产规模,包括放松担保要求、拓宽抵押物范围、提高风险容忍度等手段。比如,大量商业银行在传统的不动产抵押、动产质押、应收账款质押、三方(担保公司或其他公司)担保进行风险缓释的基础上,对商标专用权、知识产权等资产进行价值确认,纳入可抵押范畴。通过引入第三方进行有效的风险分散包括对重大项目组建银团贷款、用好各级政府的财政补贴资金。比如,近年来通过银团方式投放了恒科新材料PET技改项目、通富微电封装生产线扩能项目、国轩新能源的锂电项目等一系列重大民营资本项目,支持了项目的建设。近年来,各级财政出资设立的“小微贷”“科技资金池”“助保贷”“苏微贷”“苏科贷”“苏贸贷”“银保贷”等贴息贷款规模也在快速增加。

市银保监局联合市场监管局印发《关于推广个体工商户信贷产品便捷通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效能的通知》,丰富推广手段,持续规范开展“个体工商户信贷产品便捷通”及后续便捷通系列产品的宣传推广工作,提升融资便利度。深入落实省局关于科技服务深化年活动方案、深化专精特新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的要求,牵头南通市有关部门开展南通市银行业保险业“科技金融服务提升年”活动,鼓励辖内金融机构根据南通科技型企业特点,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立足金融产品创新,满足科技型企业合理金融需求,同时积极向上争取业务审批和产品创新权限,立求上级机构在资源配置、考核评价等方面予以倾斜。

四是推动金融助企纾困。疫情期间,市人行、金融局、银保监南通分局等部门联合出台“金融十条”,帮助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市场主体。2022年6月,制发“稳经济22条”,进一步增强金融助企纾困稳住经济大盘的作用。人行指导金融机构对困难行业企业加大支持。比如,指导地区法人银行推出了复工闪贷,支持企业复工复产。人行、金融等部门推出促进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融资支持政策,指导督促金融机构稳定建筑业融资,对大型建筑业企业必要、合理的新增融资需求,通过组建银团、联合授信方式给予新增授信支持。设立一定规模建筑业发展基金,帮助解决短期资金周转难题,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同时指导多家建筑企业稳妥处理债务和舆情风险,避免风险在民营企业范围内蔓延。2022年11月,人民银行创设阶段性减息支持工具,为普惠小微群体减息提供资金补贴以来,截至今年一季度,我市累计向63974户普惠小微市场主体退还利息1.8亿元,涉及贷款本金905亿元,退息规模位居全省第三。

下一阶段,市人行将着力抓好体制机制建设、激励考核举措、政策资源保障、产品服务创新和宣传组织实施等五方面举措,全面推动金融服务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建设。使银行机构敢贷的信心更足、愿贷的动力更强、能贷的资源更多、会贷的本领更大,促进提升民营企业融资可获得性和便利度,助力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进一步加强货币政策在资源和要素配置中的引导作用,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努力引导生产要素进一步向实体经济聚集,助力地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市金融局将发挥工作专班作用,对照“金融二十条”重点工作任务,按季进行督促通报,确保惠企政策落实到位。依据今年评价办法,按季对银行机构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进行监测通报。持续推动南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扩面增效。全面推广线上转贷服务平台,争取合作银行突破10家,降低企业资金周转成本。稳抓企业纾困,拓展大型企业债务风险防范深度。持续加强督导,强化落实各项帮扶措施,关注重点企业经营情况,依托相应金融工作专班,“一企一策”研究会商纾困化解方案,对有发展前景但暂遇困难的大中型民营企业,落实“四不”原则,最大程度压缩续贷时间。保持信息畅通,及时通报最新情况,努力落实各方责任,通过企业自救为主,各方联动的矩阵推进模式,帮助企业脱困向好,维护地方大局稳定。

银保监局将持续引导银行机构实施客户导向管理,落实各项政策措施要求,结合企业具体经营情况,优化信贷资源配置,争取总行政策支持。对符合贷款申请条件的企业,合理确定授信额度,加快审批效率。引导银行机构科学合理确定贷款利率,不断提升企业获得感,提高金融服务质效。

三、关于增强双创活力

企业培育方面:我市着力构建优质企业孵化培育、成长壮大的全生命周期梯次培育体系。市工信部门积极打造创业型、科技型到专精特新、单项冠军的梯度培育格局。大力实施小微企业列规增收三年行动,支持成长性高、市场前景好和技术含量高的小微企业入库培育、提档升规。发挥好企业培育“蓄水池”作用,持续开展“创新型中小企业评价”,广泛遴选企业入库培育,不断充实优质企业的基础力量。并强化对入库企业的动态管理和服务指导,引导企业加强研发、规范管理、做好申报。扎实推进专精特新服务专员制度,充实调整服务队伍,增强服务力量,“一企一策”为企业精准提供创新、融资、人才、市场等专业服务。市科技部门通过搭建科技企业培育基础数据库,动态管理我市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科创项目等数据。定期更新企业知识产权、工商登记等信息,分析出可培育成高新技术企业的目标企业。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工信部《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我省《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精神,加强对各类入库培育企业的动态管理和服务指导,细化对已获评企业和后续储备企业的扶持举措,并进一步发挥好我市“专精特新”专员制度作用,强化对企业发展动态跟踪和精准服务。

平台建设方面:我市大力推进工业集聚、创业创新和产学研等平台建设,目前,建有3个四星级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拥有国家、省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1家、22家。培育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4家,创成全省唯一2家创新成果产业化公共服务平台,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90家。同时,引导各地发挥诸如上海交通大学等多家高校技术转移南通分中心,以及全国大院大所建立的分布在16个优势产业链的920余个校企联盟作用,有效促进产学研及人才等多方合作。创成国家级、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2家、29家。截至2022年,市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114家,市级重点实验室105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48家。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狠抓创新平台打造。力争在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培育等方面持续取得突破,实现总数在省内位次的赶超前移,形成国家级、省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梯度培育体系,力争“十四五”新增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3家以上,力争培育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0家以上,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00家以上。

企业引才方面:我市不断推动人才政策迭代提级。2021年出台人才新政3.0版,在全省率先构建从大专生到博士的人才津贴补政策体系;2022年出台3.0版政策补充意见,创新推行人才津补贴“3+2”政策,支持人才在市区购房安居,并将原先3年的生活津贴享受期延长2年,最多可享受5年。今年7月,发布人才新政4.0版,集聚更多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紧缺人才、高技能人才就业落户。全日制普通高校大专(或技工院校高级工班)和本科(或技工院校预备技师、技师班) 毕业生首次到我市企业就业或自主创业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缴费满6个月的,给予大专500元/月、本科1000元/月的综合补贴,最长不超过三年。市区企业全职引进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给予硕士(或副高级职称、高级技师职业资格)2000元/月,博士(或正高级职称)3000元/月的生活津贴,最长不超过三年。对市区企业进站博士后,给予5000元/月的生活津贴,最长不超过三年。

下一步,市人社部门将继续完善“VR看南通”功能定位和内容模块,打造“城市—县区—园区—企业”一体化沉浸式环境体验。运用数字化思维,编制产业人才地图,将人才数量、类型、流向、分布与产业布局有机衔接,开启“按图索骥”精准引才新模式。继续完善人才专员服务机制,为重点企业实地把脉人才需求,量身定制引才方案,建立专属引才档案,实现“一企一档”动态管理。同时,加强部门间的横向联系,借助各种契机和更高层次平台开展嵌入式引才。

素质提升方面: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持续推进民营经济人士培训工作,引导民营企业家群体提升综合素质,促进所在企业提升管理水平。从2021年起,市工信部门依托张謇企业家学院,牵头组织产业链内企业负责人系统化轮训。截至目前,已围绕优势产业链、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创新型企业培育等主题开办培训班23期,成功培训2300人次以上。进一步深化优质企业培育机制和合作交流机制,依托全国首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赋能基地,已成功组织召开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高质量发展经验交流会、2023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优质企业培育研讨会、优质企业“海安行”等多项活动,进一步放大优质企业标杆示范作用,引导我市企业汲取经验、加快成长。同时,每年不定期组织开展企业家调研座谈、讲座培训、赴深圳等发达地区开展对接交流等活动,进一步拓宽企业家视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下一步,市工信部门将继续充分利用张謇企业家学院,持续推进企业家培训工作,并不断完善课程编排,丰富教学内容,加大对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思想引导和业务引导。继续发挥单项冠军赋能基地作用,加强市内外优质企业对接交流,积极利用各类资源,助力我市民营企业加快成长。

四、关于加强政策制定执行

一是强化政企沟通。市人大常委会每年在企业家日前后,都组织开展专题视察活动,召开相关部门、行业商会以及企业家代表座谈会,深入听取企业家们的意见和建议,检查督促相关法律、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市政府及市工信等部门通过市领导以及部门挂钩联系优势产业链和重点骨干企业制度、服务市场主体大走访、企业家座谈会、企业服务月等渠道,就经济运行及政策实施推进情况向企业家征询意见建议,提高企业家参与度,提升企业主体地位。去年,我市建立优化由32个成员单位组成的营商环境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区域民营经济营商环境满意度调查问卷平台,每季度收集有效调查问卷并形成综合评价报告,为助力优化营商环境建言献策。

二是强化政策集成。去年,市工信部门牵头积极推进“万事好通·惠企通”政策直达平台建设,强化部门联动常态化沟通机制,推进政策精准分类和精准推送,为企业提供“一站式”互动咨询、政策查阅等服务,积极推动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审即兑”。2022年,我市“惠企通”平台获评2022年度中国优化营商环境十佳典型案例。截至目前,平台已累计推送各级政策4075条,受理申报850件,兑现资金1.3亿元,惠及企业986家,认定类资金项目免申即享率100%。

三是强化政策落地。市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出台的政府性基金、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缓缴政策,第一时间转发文件并主动对接主管部门和执收(代收)单位按规定执行。定期会同相关部门开展政策执行情况调研评估,及时研究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规范收费行为。根据省厅公布的《政府性基金目录》,结合本地实际,梳理印发《南通市市区政府性基金项目目录》;会同市发改委研究编制《市级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清单》,标注涉企收费项目,及时在政府门户网站公布2项目录清单并实行动态管理确保“清单之外无收费”,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发改委建立市级联络员机制和月调度、季分析的政策实施评估机制,每月跟踪了解政策落实情况,协调解决政策执行中遇到的困难问题,提高政策执行效率。

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完善涉企政策征询企业家建议制度,落实好政府重大经济决策向企业家问计求策的规范化程序,推进市级重要会议邀请优秀企业家列席的制度化、常态化。并及时跟踪国家、省政策动向,落实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工作要求,学习借鉴先进城市的经验做法,储备一批政策措施,适时推出并持续抓好落实,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您在建议中针对扶持民营企业发展提出了十分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我们将根据我市实情和工作实际予以参考。感谢您对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关心和支持!


南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3年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