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0414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 市工信局中小企业处 发布时间:2023-12-12 08:59 累计次数: 字体:[ ]

彭丽萍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结合市科技局、组织部、人社局、地方金融监管局等部门的会办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强化科技赋能

我市2021年出台的《关于建设更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政策意见》(创新“30条”)和今年修订升级的“新‘创新’30条”,均提出要加快科创企业培育,引导企业创新发展,加大对企业创新发展的各类资金激励扶持力度,新修订的政策更大加大对优质科创项目和初创型科技企业的扶持,部分政策为全省首创。2022年,我市出台《关于支持制造业倍增和服务业繁荣的若干政策意见》(简称《产业发展政策50条》),鼓励广大中小企业提升品牌质量,推进“智转数改”,扶持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道路。今年,市政府一号文件《关于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促进制造业倍增和服务业繁荣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明确安排4.2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科技创新生态建设等方面。

市科技局实施高企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健全“泛科技型企业库—科技型中小企业库—‘小升高’培育企业库—高新技术企业库—重点科创企业培育库”五级梯次培育库,加快构建“铺天盖地”的科技企业集群。2022年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数达4931家,创历史新高;高新技术企业净增514家,总量达到2886家。出台《进一步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加快完善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培育体系,推动政策、项目、资金、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大幅提升中小企业研发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广泛宣传科技型企业享受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高新技术企业优惠税率政策,获得科技型中小企业编号的企业可以享受100%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优惠,获高新技术企业证书编号的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市工信局积极打造创业型、科技型到专精特新、单项冠军的梯度培育格局。大力实施小微企业列规增收三年行动,支持成长性高、市场前景好和技术含量高的小微企业入库培育、提档升规。发挥好企业培育“蓄水池”作用,持续开展“创新型中小企业评价”,广泛遴选企业入库培育,不断充实优质企业的基础力量。并强化对入库企业的动态管理和服务指导,引导企业加强研发、规范管理、做好申报。扎实推进专精特新服务专员制度,充实调整服务队伍,增强服务力量,“一企一策”为企业精准提供创新、融资、人才、市场等专业服务。

下一步,市科技局将继续深入实施高企培育三年行动,持续壮大科创企业集群规模,健全完善五级梯次培育库,持续壮大科创企业集群规模。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力争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数量取得新高。实施“小升高”培育计划,建立线上高企培育库,制定成长路线图”,力争在库企业突破1500家。瞄准雏鹰、瞪羚、独角兽、上市企业等持续打造100家以上高成长性科技创新型企业。市工信部门将深入贯彻工信部《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我省《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精神,加强对各类入库培育企业的动态管理和服务指导,细化对已获评企业和后续储备企业的扶持举措,并进一步发挥好我市“专精特新”专员制度作用,强化对企业发展动态跟踪和精准服务。

二、关于强化人才支撑

一是聚焦中小企业发展提高基础性人才政策含金量。2021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人才新政3.0《关于进一步提升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发展指数的若干政策》,在全省率先构建从大专生到博士的人才津补贴政策体系; 2022年出台政策补充意见,创新推行人才津补贴“3+2”政策,支持人才在市区购房安居,并将原先3年的生活津贴享受期延长2年最多可享受5 年。人才津补贴政策主要呈现资助范围广、人才类别多、享受时间长、资助标准大等特点,总的看,政策引才留才效应显著,市区享受补贴本科、硕博层次人才留通(在岗)率持续稳定在90%以上。

二是聚焦中小企业发展扎实推进职业技能提升。夯实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基础建设,强化疫情状态下的技工院校管理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推动“大培训”格局逐步完善推动职业技能培训高质量发展。2022年,全市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4.54万人次,发放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补贴资金5252.53万元,全年新增高技能人才1.56万人。

三是聚焦中小企业发展全面营造聚人才的环境。坚持“年轻人走到哪里,人才服务就跟进到哪里”的理念,大力开展进园区、进高校、进考点、进集市“四走进”活动,创新举办“滨江夜·梦工厂”人才夜市活动,全面优化人才服务,建设12345南通“尚贤”人才服务热线、江苏人才云服务南通分频道,提供24小时在线服务,不断优化人才津补贴兑现方式,充分释放引才诚意。2022年市区发放本硕博人才津补贴近3亿元。

下一步,市人社部门将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系列决策部署,紧扣人社部门职能使命,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和人才载体建设协调发展。一是强化政策供给。以贯彻今年新出台的人才新政4.0版为契机,重点在人才招引、培育、留用等方面,改进和优化政策资助方式,在降低企业用人成本的同时,进一步激发企业招才留才主观能动性。二是强化招才引智。根据中小企业发展,推进各类人才载体建设和优化布局,稳步扩大青年供给资源,加密青年人才招引频次,加快青年人才津补贴兑现,确保全年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不少于4.8万人。三是强化技能人才培育。指导各技工院校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支持企业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评价,推进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贯通发展,加强数字技能人才培育,积极满足企业“智改数转”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全年培育数字技能人才不少于8000名。

三、关于强化平台建设

我市大力推进工业集聚、创业创新和产学研等平台建设,目前,我市建成3个四星级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拥有国家、省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1家、22家。市工信部门推进培育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4家,创成全省唯一2家创新成果产业化公共服务平台,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90家。同时,引导各地发挥诸如上海交通大学等多家高校技术转移南通分中心,以及全国大院大所建立的分布在16个优势产业链的920余个校企联盟作用,有效促进产学研及人才等多方合作。创成国家级、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2家、29家。市科技部门围绕科技型企业成长的全生命周期,以孵化器为核心,前延后伸,加快引导建设“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社区”一体化、全流程的孵化链条。2022年出台《南通市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建设工作指引》,提高专业化服务能力,高质量推进创业载体建设。截至2022年底,全市共建有众创空间114家,科技企业孵化器95家,省级科技企业加速器5家,孵化链条3条,众创社区9家,科创载体实现了各县(市)区、园区全覆盖。目前,全市科创载体在孵企业4315家,累计孵化高新技术企业超过800家。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狠抓创新平台打造。力争在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培育等方面持续取得突破,实现总数在省内位次的赶超前移,形成国家级、省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梯度培育体系,力争“十四五”新增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3家以上,力争培育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0家以上,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00家以上。市科技部门将大力支持企业自建或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企业实验室等研发平台,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建设量质并举,提升研发机构绩效评价优秀等次数量和新增省级研发机构数量。

四、关于强化资金支持

一是引导金融服务中小企业。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对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资金扶持力度。市财政部门推动政府投资基金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发展方向,通过“母子基金”模式设立若干子基金,构建从企业孵化、到创新融资、到产业扩张的全生命周期股权基金支持体系。目前,已对大地电气、捷捷微电等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进行了投资。2022年,工信等四部门联合出台《金融支持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专项方案》,加快建立金融支持专精特新培育长效机制。同时,充分发挥“苏科贷”“通科贷”等科技金融产品作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目前,“通科贷”贷款规模超过40亿元,“苏科贷”贷款规模超过15亿元。科技部门全面推行科技保险,探索开展“活动积分贷”,并进一步健全融资助企服务机制,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型企业和“苏科贷”备选企业等融资对象“白名单”,不断优化金融供需对接质效。市银保监部门牵头推进实施《南通市银行业保险业“科技金融服务提升年”活动方案,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加大对重点领域支持力度。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推动《关于进一步深化知识产权金融工作的意见》实施,加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支持力度。

下一步,我市财政部门将持续推动市政府投资基金继续靠前服务,帮助被投企业拓展市场、优化管理,协同被投企业进行机制调整战略梳理,促进品牌提升。市金融部门将加快落实“金融20条”,持续推动南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扩面增效,大力推进普惠金融发展。持续推进线上转贷平台试点扩面工作,对转贷公司及银行机构开展调研督导工作,推动扩大转贷规模、降低转贷费率,缩短业务审批流程和手续,切实降低中小企业资金周转成本。并组织开展“千名行长进万企”服务大走访、“科技金融服务提升年”等活动,针对制造业、建筑业、普惠小微、科创型等领域企业,提供“面对面”融资服务。科技等部门将进一步发挥南通创新发展基金和“苏科贷”“通科贷”“科创贷”等科技金融产品作用,并鼓励创投资本、社会资本加大对我市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的企业以及科技型、高成长性等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银保监部门将进一步深化“四保障六提升”行动,提升科技创新金融服务质效,及时更新企业清单,组织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推动融资需求与金融供给有效匹配。

二是推进培育优质企业上市。近年来,我市相继推出上市联席会议月度工作推进会、企业上市“白名单”制度,动态推送9批次共127家拟上市“白名单”企业,帮助协调解决企业上市过程中反映的问题近90项,解决率达98%。率先推出“三个一”企业上市培育工作机制,通过每月一次“专题辅导”、每月一次“对接交易所”、每月一次“集中会办”,不断优化企业上市服务,持续构建全流程、专业化、精准化服务体系,并在全省作经验交流并推广。并通过打造上市“好通”企业上市一站式服务平台、建立“专精特新”企业资本市场服务群等手段,优化上市生态、提升服务保障,开展调研走访、服务解难、培训指导等系列活动。

下一步,我们将密切联系市金融局等相关部门,持续挖掘培育上市资源。建立上市后备企业培育长效机制,积极打造线上线下综合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企业上市地方培育系统作用,加强后备企业入库培育、入轨转化和分类指导。加强与重点产业部门、园区、中介机构等的对接,分行业、分板块、多渠道挖掘上市后备资源。定期举办上市挂牌公司和拟上市企业企业家沙龙,通过现身说法、经验分享,互动交流,发挥中介机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专业作用,推动企业与多层次资本市场有效对接,促进中小企业尤其是科创企业做精做优做强。

您在提案中针对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提出了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的建议,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我们将根据我市实情和工作实际予以参考。衷心感谢您对我市中小企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


南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3年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