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0106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 市工信局中小企业处 发布时间:2023-12-11 18:27 累计次数: 字体:[ ]

王拥军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全力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结合市地方金融监管局、科技局、自然资源规划局等部门的会办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发挥大企业引领作用

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产业壮群强链工程,持续推进产业倍增三年行动,聚力打造船舶海工、高端纺织等重点产业集群。2022年,我市重点产业集群实现产值8185亿元。始终将企业培育与产业链提升紧密结合,在重点产业链中深度挖潜,让重点企业带动产业链条延伸,促进上下游链条协同、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双向发力不断推进现代产业集群培育壮大。市工信部门牵头大力实施“1521”大企业培育工程、省“百企引航”工程,不断提升龙头企业区域影响力、行业竞争力、产业整合能力,扎实推动产业链主导企业做大做强。2022年新增百亿级企业3家。锚定“专精特新”,加快构建创业型、科技型到专精特新、单项冠军的梯次培育推进体系。发挥“列规增收”“千企升级”“创新型中小企业”等培育库作用,强化动态管理;发挥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赋能基地、专精特新服务专员制度作用,强化精准服务。全市累计获评单项冠军企业27家(含2家培育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5家(含第五批64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累计达461家。10家“小巨人”企业获2022年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奖补,总数全省第一。市科技部门牵头实施高企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健全“泛科技型企业库—科技型中小企业库—‘小升高’培育企业库—高新技术企业库—重点科创企业培育库”五级梯次培育库,加快构建“铺天盖地”的科技企业集群。2022年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数达4931家,创历史新高;高新技术企业净增514家,总量达到2886家。

下一步,我们将大力推进制造强市建设实施方案、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持续实施“1521”大企业培育工程和百企领航计划,重点支持细分领域核心技术、品牌以及延链、补链等并购项目,加快培育一批具有重要品牌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领航型龙头企业。进一步完善市领导挂钩联系优势产业链和重点企业工作机制,一企一目标、一企一方案,进一步提升企业的行业引领力、产业链控制力和生态主导力,力争一批企业达1000亿、500亿、200亿级规模。持续贯彻落实《江苏省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深入实施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程,强化调研摸底,优化入库标准,加快完善梯级培育推进体系。进一步发挥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赋能基地和服务专员制度作用,强化资源要素引进和示范服务指导,力争今年新认定100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

二、关于发挥大平台支撑作用

市科技部门积极打造一批起点高、实力强、机制活的新型研发机构和公共服务平台,实施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奖补,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建设新型研发机构,鼓励已经在南通注册事业单位的科研院所向新型研发机构转变。根据“创新30条”中的新型研发机构的奖补政策,对市区列入备案管理的新型研发机构,奖励50万元;市区列入备案管理的新型研发机构,按上年度研发投入(非财政经费)的20%,五年内给予单个机构最高500万元的补助。2022年,我市省级列统新型研发机构共有28家、市级备案培育10家,新立4家市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积极落实《市级(含)以上研发机构绩效评价奖励办法》主要针对企业类、应用基础研究类、公共服务类研发机构绩效评价为“优秀”的研发机构分别给予30万元、20万元、10万元奖励。2022年,全市共组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领域107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参加省级绩效评价,33家获得优秀等次优秀率连续四年超过30%。首次开展市级研发机构绩效评价,组织专家通过会议评审、现场考察等方式对全市船舶海工智能制造类409家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家省列统新型研发机构、89家市级重点实验室、112家市级公共服务平台进行分类评价。在全省较早提出了以产学研为纽带、以产业链为载体、以运营实体为依托的产业创新联合体建设思路。推动成立了由通富微电等26家企业、清华大学等15家高校院所参与的国内首个半导体产业协同创新联合体。该联合体入选2022年度省创新联合体建设试点名单,联合体内5家企业成功申报省成果转化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试点项目,将获财政扶持资金6000万元。

下一步,市科技部门将进一步支持企业自建或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企业实验室等研发平台,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建设量质并举,提升研发机构绩效评价优秀等次数量和新增省级研发机构数量。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将在生物医药、低碳环保、高端家纺、磁电材料、船舶海工、新型储能等领域陆续组建产业协同创新联合体。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建设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实施15项左右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市工信部门积极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一是打造创新载体,2022年新培育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7家,复评认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25家;二是推进技术攻关,161个项目入选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导向计划,6个项目中标省级重大核心技术攻关项目,获得资金补助1.2亿元;三是加强产品开发,63项新技术、新产品入选《江苏省重点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新产品目录》,比上年增加40项;四是推动示范引领,中天科技精密材料、爱朋医疗、人先医疗等3家企业的典型经验被确定为江苏省质量标杆;五是加强协同创新,积极推进深远海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赴南京、苏州、无锡等地调研,赴江苏科技大学、中船716研究所对接,并积极争取省工信厅支持,创建方案通过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

下一步,市工信部门将积极推进企业研发机构提升计划和协同创新平台培育计划。一是完善企业研发机构梯度培育机制,鼓励支持建设高水平企业研发机构,建立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四个梯度培育企业库。二是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行动,以细分行业龙头企业为主体,整合产业链创新资源,联合业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上下游中小企业,牵头建设创新联合体,打造培育制造业创新中心。

三、关于发挥全要素保障作用

一是加大政策供给。我市不断强化对专精特新企业等优质企业培育的顶层设计。去年,制发《产业政策50条》,与之前出台的科技、人才、金融等多项新政共同组成了支持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政策体系,着力为企业发展提供多维度、全生命周期的支持。明确对新认定的“小巨人”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含软件企业)分别给予50万元、20万元资金奖励。并对专精特新等优质中小企业新设备购置、申报国家、省科技奖项、实施“揭榜挂帅”攻坚、开展“智改数转”等方面加大资金激励扶持力度。今年,市政府一号文件继续明确对新创国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继续予以资金奖励。2021年,我市出台“创新30条”,加大对产业技术创新、创新企业培育,加大资金激励力度。今年,修订升级的“新‘创新’30条”,再次明确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给予100万元资金奖励,更加突出对产业协同创新、先进技术改造、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激励扶持,其中加大对优质科创项目和初创型科技企业的扶持,部分政策为全省首创。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国家、省出台的扶持专精特新发展相关政策,全面推进实施我市今年出台的《关于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促进制造业倍增和服务业繁荣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新‘创新’30条”等各项政策。并着力推动“惠企通”政策直达平台实现两个“全覆盖”,即确保涉企部门应上尽上、市场主体应纳尽纳。持续推进服务市场主体活动,并在常态化、高频次走访服务企业的基础上,加快推进落实民营经济“现场办公会”“直通车”等制度,发挥部门合力,全力为企业专精特新发展解决资金、技术、用地、人才等方面的难题。

二是强化要素支撑。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对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资金扶持力度。市财政部门推动政府投资基金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发展方向,通过“母子基金”模式设立若干子基金,构建从企业孵化、到创新融资、到产业扩张的全生命周期股权基金支持体系。目前,已对大地电气、捷捷微电等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进行了投资。去年,工信等四部门联合出台《金融支持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专项方案》,加快建立金融支持专精特新培育长效机制。同时,充分发挥“苏科贷”“通科贷”等科技金融产品作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目前,“通科贷”贷款规模超过40亿元,“苏科贷”贷款规模超过15亿元。科技部门全面推行科技保险,探索开展“活动积分贷”,并进一步健全融资助企服务机制,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型企业和“苏科贷”备选企业等融资对象“白名单”,不断优化金融供需对接质效。市银保监部门牵头推进实施《南通市银行业保险业“科技金融服务提升年”活动方案,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加大对重点领域支持力度。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推动《关于进一步深化知识产权金融工作的意见》实施,加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支持力度。

下一步,我市将持续开展“科技金融服务提升年”活动。深化科技型中小企业银企融资对接专项行动。开展科技金融“入园惠企”活动,主动与高新区、开发区等科创核心区对接。持续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支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引导资金投向高新技术型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持续优化金融营商软环境。持续推动“线上”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扩面增效,提供融资需求双向选择、惠企政策推送、信用信息查询等服务。继续完善“五个一”线下联合金融服务,定期召开贷审分析会,优化全流程“闭环”服务体系。贯彻实施“金融20条”、《金融支持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专项方案》,努力形成部门联动、机构促动、企业主动的良好态势。深化股权投融资服务。根据“专精特新”企业需求,分行业、分板块开展“江海创投行”路演及股权投融资对接活动。同时,持续优化股权权融资“六个一”全流程闭环机制,探索建立“上市导师计划”,帮助“专精特新”企业对接更多机构资源。加大市级国有参股投资机构考评,引导投资机构提高服务南通“专精特新”企业的水平,加大投资南通“专精特新”企业的力度。

我市不断推动人才政策迭代提级。2021年出台人才新政3.0版,在全省率先构建从大专生到博士的人才津贴补政策体系;2022年出台3.0版政策补充意见,创新推行人才津补贴“3+2”政策,支持人才在市区购房安居,并将原先3年的生活津贴享受期延长2年,最多可享受5年。今年7月,发布人才新政4.0版,突出对招引急需紧缺高端产业人才、集聚青年人才的政策支持。同时,推动人才载体优化提能。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有省级以上博士后设站单位115家、省级以上留创园15家。推动人才招引加速提效。开展进园区、进高校、进考点、进集市“四走进”活动,举办“滨江夜·梦工厂”人才夜市活动,充分释放引才诚意,2022年全市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4.81万人,增幅达60%。下一步,市人社部门将继续完善人才专员服务机制,为重点企业实地把脉人才需求,量身定制引才方案,建立专属引才档案,实现“一企一档”动态管理。同时,加强部门间的横向联系,借助各种契机和更高层次平台开展嵌入式引才。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工信局联合起草并提请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工业用地提质增效的实施意见(试行)》,进一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构建符合企业发展规律、产业生命周期和产业发展方向的工业用地长效机制,促进全市节地水平和产出效益“双提升”。鼓励建设四层及以上配工业电梯的高标准厂房,引导“专精特新”及“小巨人”企业、初创企业、小微企业租用高标准厂房,通过租金补贴等方式降低企业用地成本。企业入驻高标准厂房并要求获得产权的,在高标准厂房竣工验收满三年且企业绩效达到履约要求后,可将对应房屋所有权、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分割转让给入驻企业,但可分割转让的厂房计容建筑面积累计占比不得超过除配套设施外计容建筑总面积的30%。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效益优先推动产业集聚、用地集约,推广建设都市工业综合体,降低专精特新企业准入门槛,吸引更多“小巨人”初创企业入驻,助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是深化“放管服”改革。近年来,市行政审批等部门不断深化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集成服务。在全省先行先试,大力推进网上开办“一链畅通”;证明资料“一诺免交”;集群登记“一址多照”;机构分支“一照多址”等举措。高质量打造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创新“一张清单、两大支撑、三种途径、四项配套、5+N场景”的“不见面审批”模式,99.5%的依申请行政权力事项实现“不见面审批”。持续完善江苏政务服务网南通旗舰店功能,开发建设市县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部署市、县、镇、村四级政务服务事项超8万个。上线运行集数字证书、业务对接、调度管理等八个子系统为一体的全市企业电子印章平台,实现电子印章在线免费申领、安全便捷认证、跨域跨级调用。努力拓展电子证照共享应用,完成南通市县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与省电子证照库的对接,实现市级46类证照2454个事项、县区级43类证照8204个事项的证照调用共享,有效提升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水平。下一步,行政审批部门将以更大力度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加快推动行政审批“简而再简”,坚持以“提速、增效、降本、惠民”为目标,努力营造一流政务服务营商环境。

您在提案中针对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提出了十分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我们将根据我市实情和工作实际予以参考。感谢您对我市中小企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


南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3年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