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部门动态

向两会报告——聚焦智改数转锚定倍增目标,奋力谱写南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来源: 市工信局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2-28 字体:[ ]

微信图片_20220228093711.jpg

2021年,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市工业和信息化条线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定力、凝聚合力、精准发力,筑牢实体经济根基,重构产业竞争优势,在奋进“十四五”新征程中实现制造业发展扎实起步。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3.4%,工业应税销售突破1.3万亿,工业投资增长16.2%,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00家。2022年,我们将继续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实施制造强市战略,聚焦智改数转,锚定倍增目标,统筹推进强链补链、绩效评价、列规增收、工业用地提质增效,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动能转换,以制造业大发展推动经济大提速,努力答好“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这张新时代考卷。

厚基础、强韧性,全力以赴抓好产业集群建设

产业发展是“十年磨一剑,砥砺出锋芒”。

一是锚定发展方向。扎实推进产业倍增三年行动计划,对产业规模大、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五大重点集群,主动融入国内国际产业大循环,拓市场、强特色、提升品牌价值,力争今年产值突破7500亿元;对未来增长较快、发展前景较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实现从“点”到“链”的延伸、从“链”到“群”的集聚,迅速形成规模效应,尽快形成新的产业地标。

微信图片_20220228093721.jpg

如皋中铁山桥桥梁钢结构件智能制造车间

二是发挥创新效应。深入实施国家工业强基工程,推动基础和关键领域创新突破,新增省级星级服务平台2个、省级创业创新基地2个。瞄准数控机床、机器人、增材制造等优势细分领域,开展国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高端装备核心技术攻关、短板装备攻关,组织省、市首台套重大装备认定工作,力争创建省级以上装备类专项5个以上。

微信图片_20220228093725.jpg

崇川越亚半导体ECP封装载板智能制造车间

三是强化培育合力。继续深化市领导挂钩联系制度,牵头建立全市产业倍增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协调会;强化人才赋能产业链,围绕重点产业链开展产才融合,优化产业人才培育和供给,进一步形成市级层面政策聚焦、工作联动、创新争优的产业群链培育工作机制和氛围。

抓项目、优服务,挖潜增效推动制造业稳步增长

谋项目就是谋发展,营现在就是赢未来。

一是项目推进再加力。研究修订推进企业技术改造的政策措施,对照产业链地图,进一步加强投向引导。联合各板块精准招引龙头项目、科创项目。依托省项目管理服务平台,对我市纳入省重大工业项目进行月度跟踪,市县联动加强对土地、能耗、环境容量、产能指标等要素的协调保障。主动做好向上沟通对接,最大限度获得省对沿海钢铁石化新材料产业项目落地的支持。全年确保新开工超亿元工业项目不少于350个、超10亿元工业项目不少于120个。

二是服务提效再深化。以“营商环境提升年”为契机,打造服务企业“万事好通”营商服务品牌。通过制度供给再造,不断更新政策服务等“软件”,探索重大申报类项目提前介入和免申即享,形成制度性先发优势。深化“企业服务月”系列活动,推行“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化解难题。推进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工作,落实工业用地提质增效实施细则,引导资源要素向高产出、高效益、高技术、高成长性企业集聚。

微信图片_20220228093729.jpg

中天绿色精品钢项目厂前区智能控制中心

微信图片_20220228093732.jpg

海安双弘纺织高端生态混纺纱智能制造车间

植数字、激活力,迎势而上赋能产业升级焕新

瞄准数字经济“新赛道”“主赛道”,把数字经济作为转型发展的关键增量。

一是加快推进智改数转。落实好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采取免费诊断、贷款贴息、设备补助等方式给予支持,聚焦智改数转培育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卓越工程师队伍,确保今年实施智改数转主题活动50项、项目2000个,16条重点优势产业链骨干企业智改数转全覆盖。对标国内智能制造领先水平,分行业、分层次培育创建一批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示范车间。

微信图片_20220228093735.jpg

“智改数转”工作推进会交流分享

微信图片_20220228093739.jpg

赴苏州调研“智改数转”工作

二是加快数字基础建设。新建5G基站5600个,实现全域覆盖率达90%。推动互联网络升级改造,开展“双千兆”宽带网络试点城市建设,全面完成城域网和接入网的IPv6升级改造。加快工业互联网标识体系建设,建成电子信息、船舶、纺织和建筑四个行业级二级节点,接入企业累计达15000家,标识注册量超100亿。

三是加快产业数字融合。重点打造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10家、工业互联网平台5个。推动3万家企业上云用云,累计培育省星级上云企业1000家,实现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企业累计超300家。实施“大数据+”赋能制造业专项行动,打造“大数据+”家纺产业和“工业互联网+园区”样板工程。

育主体、提质量,加大力度培育更多优质企业

企业强,产业才能强。

一是夯实运行基础。慎终如始抓好工业企业疫情防控和春节复工复产工作,积极协调解决企业在供应链、用工、物流等方面的问题困难。牵头建立全市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机制,每月召开工业经济形势分析会;加强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应税销售200强企业和879家新增长点企业跟踪研判,全力做好生产要素协调保障,切实稳定企业生产。

微信图片_20220228093742.jpg

南通中远海运川崎

二是抓好企业培育。围绕在库企业抓增长、达标企业抓入库、规下企业抓培育、新建企业抓跟踪、临退企业抓帮扶,大力实施“1521”工程和小微工业企业列规增收三年行动计划,全年力争新增百亿级企业4家、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00家。三是打造头雁企业。引导企业坚守工匠精神,锻造“独门绝技”,依托全国首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赋能基地,加速集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力争新认定单项冠军企业2家以上,国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家。

微信图片_20220228093745.jpg

启东中远海运海工交付“国海国富”自升式钻井平台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新的一年,市工信局将认真贯彻落实市两会精神,鼓实劲、出实招、求实效,以敢干苦干实干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努力为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局多挑重担、多作贡献,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