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4207248/2024-00123 | 分类: | 工业、交通\其他 通知 | ||
发布机构: | 市工信局综合规划处 | 文号: | 通制造强市办〔2024〕4号 | ||
成文日期: | 2024-08-05 | 发布日期: | 2024-08-08 | 有效性: | 有效 |
名称: | 关于印发加快建设制造强市行动计划的通知 |
索引号: | 014207248/2024-00123 | ||||
分类: | 工业、交通\其他 通知 | ||||
发布机构: | 市工信局综合规划处 | ||||
文号: | 通制造强市办〔2024〕4号 | ||||
成文日期: | 2024-08-05 | ||||
发布日期: | 2024-08-08 | ||||
有效性: | 有效 | ||||
名称: | 关于印发加快建设制造强市行动计划的通知 |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直属园区管委会、市各有关部门: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制造强省行动方案》(苏办发〔2023〕15号),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现将《加快建设制造强市行动计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对照执行。
南通市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4年8月5日
加快建设制造强市行动计划
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强国战略重要论述和推进新型工业化、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指示,着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建设制造强市,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部署要求,毫不动摇抓好产业倍增,坚定不移筑牢制造业根基,围绕新型工业化“关键任务”,加快跨江融合、向海发展,依托全市6大重点产业集群和16条优势产业链,实施八大工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努力在制造强省建设中挑大梁、扛重责,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通新实践作出更大贡献。
(二)战略定位
中国现代工业名城。以制造强市建设为统揽,以科创引领、数实融合、跨江协同、向海发展为战略引擎,着力推动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高端纺织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发展,全力创建全国首批“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试点”城市,聚力打造国家“电子元器件工业名城”品牌;持续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走深走实,加快建设省首批产改试点地区;全面推进质量强市建设,扩大“江苏精品”南通集群规模,叫响南通品牌知名度、信誉度;推动向海图强,加快建设江苏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打造富有江海特色的现代海洋城市。到2035年,基本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工业体系,加快建设中国现代工业名城。
长三角先进制造业重要支点。用好“左右逢源”优势,发挥南通自身资源禀赋优势,以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建设为契机,主动融入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积极策应上海“五大中心”建设,抢抓战略机遇,善于借势借力,进一步加强与上海、苏南、浙北等地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协同,着力提升跨江融合水平,提高承接产业、科教和人才资源转移能力。
江苏制造强省建设重要增长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牢固确立制造立市、产业强市的鲜明导向,持续加强先进制造业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服务配套能力,不断巩固和增强经济向好态势,在高质量发展上能快则快、挑起大梁,在制造强省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市制造业规模和质量迈上新的更高台阶,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重点产业群链水平国内领先。
——质量效益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0%,重点产业集群规模发展水平全国领先。
——产业结构优。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达40%,新旧动能转换取得显著成效。
——创新动能强。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效率稳步增长。
——数实融合深。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3.5%左右,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全面推进。
——绿色发展足。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绝对值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绿色制造业体系加快完善,绿色产品竞争力大幅提升。
——企业能级高。形成千亿级企业2家、百亿级企业20家。龙头骨干企业示范引领效应进一步凸显。
制造强市建设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
序号 |
指标 |
2025年目标 |
质量效益 |
1 |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率(%) |
10 |
2 |
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40 |
|
产业结构 |
3 |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 |
40 |
4 |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 |
50 |
|
创新动能 |
5 |
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 |
3 |
6 |
规上工业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占全省比重(%) |
11 |
|
数实融合 |
7 |
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 |
72左右 |
8 |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13.5左右 |
|
绿色发展 |
9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绝对值 |
低于全省平均 |
10 |
新增省级以上绿色制造示范工厂(家) |
40 |
|
企业能级 |
11 |
营业收入超百亿元工业企业数(家) |
20 |
12 |
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及单项冠军企业数量占全省比重(%) |
8左右 |
|
13 |
制造业上市公司数量占全省比重(%) |
8左右 |
到2030年,建成一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基本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形成高端智能绿色的先进制造体系、产学研用协同的技术创新体系、安全畅通协调的产业生态体系、开放包容共治的政策环境体系,制造强市建设迈上新台阶。
二、重点任务
(一)集群培育行动
以南通“下一个万亿看海上”为统领,聚焦全市“616”现代化产业体系,聚力打造南通船舶海工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博览会 “两大品牌”,统筹推进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三大任务”,做大做强海洋产业“蓝色引擎”,打造江苏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到2025年,六大产业集群产值力争超13000亿元。
1.船舶海工产业。发挥地标产业优势,强化向海发展导向,主攻高技术船舶、海工装备制造两大核心,提升关键零部件配套能力,加快发展配套服务业,打造体系完备、高效协同、绿色智能、安全可控的世界级产业集群。
2.高端纺织产业。对标国际领先纺织产业集群,发挥市高端纺织产业集群发展协同推进机制优势,加快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持续增强集群企业创新引领、设计赋能、数实融合、合作开放水平,加快打造专业化特色化世界高端纺织产业先进区。
3.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封装测试为主攻方向,支持集成电路产业向设计、制造及材料和设备等领域前延后伸。探索通信线缆领域新型工艺,提升龙头企业竞争力。依托行业龙头企业,打响国家“电子元器件工业名城”品牌。支持本土软件企业加快核心技术及产品的推广应用。
4.新材料产业。以高水平建设通州湾绿色化工拓展区为契机,构建“一区一主导”产业布局,打造特色鲜明、差异化发展的新材料产业体系。如东重点聚焦高端专用化学品、石化下游新材料产业链,崇川聚焦纤维新材料、环保新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等多领域协同发展,南通开发区做优做强化工新材料产业链,如皋重点发展电子新能源材料产业链,海安向磁性材料中下游高端产业发展,通州湾全力打造沿海高端绿色新材料基地,力争集聚形成国内一流产业集群。
5.高端装备产业。聚焦工业母机、成套设备、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机器人等领域,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一批首台(套)重大装备,大力提升高端装备制造供应链稳定性和配套能力,推进产业链做强做优。
6.新能源产业。加快推动光伏产业重特大项目建设投产,支持企业提升组件产能和电站集成能力。围绕风电产业主机企业,带动主机研发,加快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储能产业、氢能及燃料电池全产业链布局发展。
7.海洋产业。做大做强海洋工程装备、海洋船舶、海洋新能源等优势产业,转型提升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海洋工程建筑、海洋旅游等支撑产业,培育壮大海洋生物医药、现代海洋服务等新兴产业。依托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新能源等产业发展优势,加快布局氢能、深远海技术等未来产业,规划建设通州湾石化双循环基地,构建海洋产业新质生产力集群。
8.未来产业。按照“历史有沿革、产业有基础、市场有前景、企业有意愿”的基本思路,重点围绕未来空天、未来海洋、未来能源、未来材料、未来通信、未来健康六大方向,积极布局低空经济、深远海装备、新型储能、第三代半导体、通用人工智能、细胞和基因技术、合成生物等细分领域,聚焦产业主攻方向,加快培育特色未来产业。
(牵头部门:市发展和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部门: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文广旅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属园区管委会负责落实。以下均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属园区管委会落实,不再列出)
(二)招强引优行动
9.强化重大项目推进。始终坚持“项目为王”,突出工业项目主体地位,围绕重点领域、战新领域、未来领域早上、快上、多上项目。优化项目招引落地、开工建设、竣工投产全链条跟踪服务机制,持续实行“一季一观摩、一季一点评、一季一考核”的项目推进机制。加强行政审批、用地用能、金融支持、人才招引等方面的服务保障,加快推动通州湾中国石油南通新材料基地、启东华峰瑞讯生物新材料、海门中天绿色精品钢项目一期二步等一批重大项目尽快开工建设。(牵头部门:市发展和改革委,责任部门:市委人才办、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局、市行政审批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
10.优化项目招引路径。积极招引世界五百强企业、中国五百强企业、央企国企、上市公司,广泛引导在外通商回乡投资。创新招商方式,深耕上海、苏南以及欧美、日韩等重点区域,在上门招商、驻点招商、委托招商的基础上,围绕“616”产业体系,描绘产业地图,开展产业链招商,大力招引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层次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型、基地型项目。(牵头部门:市商务局,责任部门: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
(三)企业培强行动
11.培育行业龙头。以实施“1521”工业大企业培育、百企领航计划为抓手,加快培育领航型“链主”企业。鼓励企业兼并重组,重点支持细分领域核心技术、品牌以及延链、补链等并购项目。助力企业进军资本市场,积极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上市挂牌,建立“绿色通道”和“专人服务”机制,对重大事项实行“一企一议”。到2025年,力争形成年销售收入千亿级企业2家,百亿级企业20家。(牵头部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部门:市发展和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国资委、市地方金融监管局)
12.发展专精特新。充分发挥南通市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赋能基地功能,构建“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推进技术创新改造、产业链融合提升。到2025年,力争新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300家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10家以上。(牵头部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部门: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
13.推动列规增收。对经营效益好、发展潜力大、列规信心足的小微企业,强化部门联动,加强统计、财务等业务指导和培育,加快升级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引导电动工具、家纺、健身器材等特色民生产业的小微企业规范经营、创新创优、做大做强,充分挖掘释放发展潜力。到2025年,力争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9000家。(牵头部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部门: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市场监管局、南通税务局)
(四)平台优化行动
14.强化区域协同。加快跨江融合,积极策应上海“五大中心”建设,聚力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深层次对接上海、宽领域融入苏南,打造技术创新平台、转移平台和产业孵化基地。围绕上海“2+(3+6)+(4+5)”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优势产业强链、短板产业补链、新兴产业延链,为上海提供更好的产业链供应链支撑。突出向海发展,着力打造上海大都市圈沿海战略协同区海洋产业重要承载地,进一步吸引集聚区域创新与高端制造要素。聚力打造通州湾石化双循环基地,提标建设“大通州湾”,积极参与构建以上海为龙头、以浙江杭州湾和江苏通州湾为南北两翼的长三角大湾区。(牵头部门:市发展和改革委,责任部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交通局、市市场监管局)
15.优化发展载体。引导全市17个省级以上园区创建国家、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引导小微企业集中集聚,推动低效工业用地“退二优二”,实施“增存挂钩”,鼓励集中连片改造,建立多盘多用的激励机制。加快工业集聚区改造提升,建设一批高标准厂房和都市工业综合体,腾出空间资源和容量指标,提升产业承载能力。(牵头部门:市工信局,责任部门: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五)创新驱动行动
16.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持续优化“泛科技型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小升高培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重点科创企业”五级梯次培育体系。完善企业研发机构梯度培育机制,支持建设企业技术(工程研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研究院)等企业研发机构。持续扩大创新产品应用,强化首台(套)重大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推广应用。(牵头部门:市科技局,责任部门: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17.推进产业协同创新。建立健全‘一市场两中心多平台’创新平台建设体系,建设南通市科技大市场,打造江苏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江苏省光电技术创新中心。大力推进产业协调创新发展,实施制造业(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培育行动,打造产业协同创新联合体。(牵头部门:市科技局,责任部门: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18.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聚焦我市六大千亿级产业壮群强链、海洋产业发展及未来产业布局,积极承接与我市产业关联度较高的国家实验室分支机构。支持南通先进通信研究院与清华大学深化合作,实施“登峰计划”重点项目。完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机制,每年联合举办“清华大学—南通”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会,积极争取顶尖科研成果在南通落地转化。以省重点技术创新导向计划为基础,大力争取省“1650”产业体系协同攻关项目。实施市重点研发计划,以“揭榜挂帅”方式支持重点产业“卡脖子”技术攻关,研究制订市级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导向计划。(牵头部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部门:市科技局)
19.推动产业人才集聚。聚焦“616”产业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和产业链“卡脖子”难题,与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共建产才融合集聚区,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具备突破能力的高端人才。每年定期开展南通企业家“走进清华”活动,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本土实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推动企业与人才双向奔赴。打造“清华博士南通行”品牌,在南通设立清华大学博士生社会实践基地。持续开展优秀产业工人培训,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常态化为产业发展提供优质人力资源。(牵头部门:市委人才办,责任部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总工会)
(六)强基跃升行动
20.加快产业转型提升。推动轻工、纺织行业加快工艺装备更新改造、产品研发创新,稳步提升产品供给能力和需求适配能力。推动石化化工、冶金、建材行业调整布局,合理控增量、优存量,强化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推动产业高端绿色发展。推动机械加工行业先进工业研发创新和产业化应用,为高端装备和主机产品创新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及污染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严格“两高”项目节能审查,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牵头部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部门:市发展和改革委、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市场监管局)
21.强化质量品牌建设。引导企业积极申报“江苏精品”,培育一批制造业精品认证企业梯队。积极组织企业申报国家级、省级“质量标杆”。设立全市高价值专利培育项目库,推进专利导航工程,提升企业知识产权综合实力。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布局一批商标品牌指导站,积极培育中国驰名商标。到2025年,新增主导或参与起草制造业国际标准10项、国家标准85项。新增江苏精品20个、驰名商标1件。(牵头部门:市市场监管局,责任部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通管办)
22.促进制造服务融合。引导制造企业从加工组装向“制造+服务”转型,从产品向“产品+服务”转变,增加服务要素在投入和产出中比重,延伸产业链价值链。推广定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总包集成等模式,提升第三方物流、检测认证、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水平。到2025年,新增国家级、省级服务型示范企业不少于14家。(牵头部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部门:市发展和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
(七)数智赋能行动
23.推进智能化改造。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扩大制造业有效投资,加快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鼓励企业采用智能装备和先进工艺。“一企一策”推动行业龙头企业开展集成应用创新,支持制造业企业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工业软件和智能装备投入力度,在船舶海工、新一代信息等重点行业率先推广工业软件及解决方案。持续组织实施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创建智能车间(工厂),加快推进工业企业采用智能装备和先进工艺。支持企业设备升级,加速更新淘汰档次低、能耗高的生产装备,鼓励采购应用智能数控机床、多轴联动加工中心等先进数控智能装备和智能成套设备。到2025年,力争累计培育智能车间(工厂)640家、培育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5G工厂、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80个,实现重点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5%。(牵头部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部门: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市场监管局)
24.加快数字化转型。开展地区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持续引导企业实施两化融合和数字化转型贯标。引进培育一批专业化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深入开展一线入驻式诊断服务,为企业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支持企业购置工业软件、网络设备、数据采集设备等数字化软硬件产品,加快提升企业研发、生产、销售、仓储等全流程数字化水平。到2025年,地区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达72左右,存量和新增规上工业企业诊断全覆盖,生产设备数字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分别达到62%、93%、86%左右。(牵头部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部门: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
25.推动网络化联接。加快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算力设施、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建设,开展企业上云培育,建立工业互联网安全分类分级管理制度,为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提供网络连接底座支撑。聚焦船舶海工、纺织、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集群,培育建设一批综合型、特色型、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将网络部署、公共云平台建设、数据采集和信息系统部署等纳入产业园区改造提升建设标准,推动园区网络化建设。到2025年,全市5G基站达到2.8万座,10G-PON端口达到15万个,算力总规模达到1350P,累计星级上云企业2500家;建成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4个,二级节点接入企业达到4.2万家,规上工业企业接入率达到60%;信息安全星级防护企业达到120家。(牵头部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部门: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
(八)绿色安全行动
26.推动绿色制造。按照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推行生产方式、生产过程、生产装备绿色化,系统提升园区、工厂、产品绿色发展水平,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鼓励企业申报国家、省级绿色制造体系,通过示范带动有效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到2025年,全市累计创建100家省级以上绿色工厂。(牵头部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部门: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
27.强化安全发展。将安全生产与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相结合,促进安全应急产品的供需对接,助力工业企业加快高风险岗位“少人化、无人化”进程,不断提升制造业本质安全水平。(牵头部门:市应急管理局,责任部门:市工信局、生态环境局、住建局、市政园林局、市市场监管局、消防救援支队等,市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推进。贯彻落实市人大《关于加快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有关要求,全面发挥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作用,加强战略谋划、协同联动、督促检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科学制定年度目标任务和实施计划,及时完善日常工作监测、评价、考核机制。编制产业、招商和人才地图,做好项目招引建设的科学指引。(牵头部门:市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责任部门:市委组织部、市发展和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商务局)
(二)强化政策扶持。发挥好“支持制造业倍增和服务业繁荣50条、科创30条、人才4.0、税收惠企、工业领域设备更新”等政策组合效应。深入推进与证券、金融机构战略合作,持续放大“产业+资本”优势,加速建设资本市场“南通板块”,着力打造南通创新区“金牛湾”。以南通金融小镇、“南通好投”城市合伙人联盟为载体,构建全方位、多层次股权投资支持体系,擦亮“南通好投”金字招牌 。围绕“616”现代化产业体系,紧盯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和重点领域,拓展“苏知贷”“苏质贷”、投贷联动等创新金融业务,提高制造业贷款比重。(牵头部门:市财政局,责任部门: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南通市分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南通监管分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产控集团、市科创集团)
(三)统筹要素配置。强化规划引领,推动产业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联动编制,加强规划落实与动态完善,重大事项纳入市规委会统筹审议。加强环境政策服务,推进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压降审批时限。推进市级主要污染物总量调蓄库建设,做好重大项目环境资源要素保障。强化水电油气运要素保障,实行总量和强度双控,完善重点企业白名单保障制度,确保应急资源统筹调度。持续开展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强化评价结果运用,实行差别化资金扶持政策。(责任部门:市发展和改革委、市委人才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
(四)弘扬企业家精神。依托张謇企业家学院,与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共建优秀企业家精神学习基地,建强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好全国企业家精神家园。鼓励企业家深造进修,组织“企二代”差别化教育,培训培养新时代企业高素质“带头人”。探索推行优秀企业家参与政策制定、参加行政评议、担任政府顾问制度,不断提升企业家归属感和主体意识。(牵头部门:张謇企业家学院,责任部门:市委统战部、市委宣传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卫健委、市工商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总工会)
(五)营造一流环境。持续实施优化营商环境各项举措,完善全覆盖、专班化、全生命周期、全流程闭环服务机制。邀请广大企业共同参与“惠企通2.0”功能建设,深化“政策直达、诉求直报、政企直面”功能,发挥龙头链主号召带动作用,加强平台宣传推广,在全社会形成“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说了算”的良好导向。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办好“南通企业家日”系列活动,在市级媒体开设优秀企业家和企业专版专栏,展示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形成社会尊重企业家、支持产业发展的良好舆论导向。(责任部门:市发展改革委、市委宣传部、市委统战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司法局、市市场监管局、市行政审批局、市工商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