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市工业和信息化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以制造强市建设为统揽,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现代工业名城建设取得更多成效。
一、2024年工作情况
1-11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3%,列全省第二。前三季度,工业对GDP增长贡献度达55.3%,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9.2%,工业对全市经济的支撑作用显著。
一是“进”字为要,推动工业稳中向好。紧盯指标稳运行。深化工业专班指导,强化新增长点跟踪服务,760家新增长点全年合计新增销售1958亿元,拉动全市增量12.9个百分点。1-11月,全部工业开票销售同比增长9.1%,全部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2.1%,分列全省第三、第二。服务项目增动能。建立重大项目攻坚突破专员制,重点服务一批产出效益高的重大项目,推动早开工、快建设。59个项目列入省重大工业项目清单,数量全省第二;1-11月完成投资385.3亿元,41个新开工项目已全部开工。认定5亿元以下专精特新等高质量制造业项目90个,同比增长23.3%,项目总投资101.3亿元。谋划推动通州湾绿色化工拓展区扩区、认定,保障蓝海新材料等重大项目有序开工。协调服务中天钢铁一期一步三条产线、推动嘉通能源2条PTA、8条聚酯生产线全部投产。抢抓政策提信心。积极帮企争取国家、省级政策,加快兑现市级政策,充分发挥资金撬动作用,提振市场信心。11个项目获得3.33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设备更新支持,数量、金额分列全省第二、第三。58个项目获得省制造业贷款贴息支持,数量全省第二。50个项目入围工业领域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专项再贷款项目库。申报制造强省资金项目108个,已下达资金1.65亿元。完成363个市级资金项目审核,提请拨付资金超1.8亿元。
二是“谋”字为先,推动产业链群培育。加强规划研究。召开全市新型工业化发展大会,实施制造强市建设八大行动,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服务海洋强市建设,赴国内沿海城市开展系列调研,参与编制“临海地区空间和产业规划”,丰富海洋产业“三张名片”内涵。深入研究合肥发展经验,围绕热门领域编制11期《工信动态》研究报告,为加快建设现代工业名城提供有益参考。聚力集群打造。牵头建立两大国家集群发展协同推进机制,为集群企业协调解决系列实际困难,帮助企业抢订单、拓市场。1-11月,六大产业集群产值同比增长7.2%,船舶海工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同比分别增长9%、77%、62%,170多艘船舶和海工装备完工交付。高水平举办船舶海工集群大会和南通船舶海工产业展,11个国家和地区超400家企业参展,规模国内第二,现场签约30个项目,总金额近500亿元。深化强补延链。实施产业强链补链延链行动,建立链群培育“六个一”机制。广泛吸纳相关行业协会、科研院所、智库单位和金融机构,组建多元化、开放式的产业链党委,以党建链引领产业链建设。如皋特高压装备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协同型生态体系、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入围制造强省建设典型案例。
三是“质”字为眼,提升企业发展能级。加快梯度培育。深化制造业领航企业、“1521”大企业培育,引导重点企业做长补短、品牌升级、合并重组,预计中天科技跃升千亿级台阶、百亿级企业达15家。举办线上线下专精特新企业申报辅导超20场,覆盖企业超600家次,新增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5家,累计30家;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家,累计175家;新增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18家、累计907家。强化技术支撑。2家企业纳入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库,16家单位列入省级中试平台培育库。建成投用首家省级化工中试基地,首批3个项目签约落户。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中心20家、市级中心100家。入选省级技术攻关项目7个,数量创历年新高。11个产品入围省级首台(套),数量居全省前列。注重要素赋能。入选工信部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114人,创历史新高,全省第二;省“333工程”一、二层次入13人,全省第三。1家企业成功入选省人才攻关联合体。推动服务型制造,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技术、服务模式、经营管理创新力度。鼓励工业设计,不断提升企业产品结构和附加值,认定市级工业设计中心(企业)42家。
四是“数”字为媒,深化数实融合赋能。加快智能化改造。紧扣转化率、覆盖率、渗透率核心指标,加快推动“智改数转网联”攻坚收官。承办全省“智改数转网联”工作推进会,实施改造项目4358个,累计1.54万个;57家企业新通过两化融合贯标,全省第二;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达68.1。新获评省智能车间95家、智能工厂17家、“智改数转网联”标杆企业1家,数量创历年新高。推进数字化转型。推动达索船舶海工数字化赋能中心项目签约落户。指导一批龙头企业剥离信息化业务,提供数字化转型服务。1-10月,新培育规上软信企业19家,全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收增幅11.6%,较上半年提高7.2个百分点;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收增幅93.6%,位居全省前列。加快网络化联接。实施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贯通计划,深化推进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13家企业入选工信部5G工厂名录,数量全国第三;新增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5个。新建工业互联网二级节点1个,标识注册量和解析量分别达370亿个、378亿次,各项数据均位列全省前三。崇川区入选省车联网和智能网联汽车先行先试区。开通23座5G-A低空基站,实现主城区低空飞联网全覆盖。
五是“优”字为本,用心营造服务体系。打造交流平台。在全省率先出台市级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开展19场“好装备 南通造”工业领域设备更新供需对接活动,累计吸引2000多家企业参加,促成意向金额超6000万元。加快“惠企通”平台建设,累计注册企业近2.4万家,点击量近百万次,平台建设入选工信部“2024年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践案例”,纳入全国中小企业服务“一张网”。链接高端资源。开展“三走进”系列活动,组织百余家南通企业走进清华大学、中石油集团、中核集团、北交所,开展产学研融深度对接。会同张謇企业家学院,举办新型工业化培训班,船舶海工、电子信息等产业主题培训班10余场次,面向市内外企业家开展培训赋能、产业宣介、信息对接。优化涉企服务。开展“益企同行”走访调研,全局机关同志深入企业车间一线,实现10个板块、17家省级以上开发园区、226家工业集聚区全覆盖。做好清理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工作,累计受理问题线索163件,办结完毕137件,持续跟踪26件,清偿拖欠账款864.58万元。
二、2025年工作思路
2025年,全市工信条线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近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持续强化“工业挑大梁”担当,统筹推进制造强市建设,开展现代工业名城“提质年”行动,实施稳增长、育地标、强主体、促转型、优服务五大工程,推进新型工业化十项任务,着力构建江海特色鲜明、比较优势突出、企业支撑有力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加快建设现代工业名城。
(一)聚焦扩量提质,在“稳增长”上强支撑。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总基调,力争全年工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一是育增消减抓总量。进一步强化工业专班指导,加快“数字工信”建设,完善运行监测体系,注重科学分析、育增消减,支撑工业主体指标稳步增长。密切跟踪652家新增长点企业和233家减量企业,持续加大运行监测和服务保障力度,力争全年净增开票销售840亿元。二是项目赋能提质量。积极推动中石油蓝海新材料、金光绿色纤维素等重大项目快建设、快投产,力争2025年省重大工业项目数、总投资额居全省前列。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以技改项目优质增量扩大投资总量。三是政策撬动育增量。把准政策取向、抓好政策落实,高质量做好超长期特别国债、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再贷款、贷款贴息项目储备,结合南通实际进一步研究完善配套措施,促进政策从“最初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衔接协同,争取更多项目、资金、资源。
(二)产业壮群强链,在“育地标”上求突破。“一群一策”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力争六大产业集群产值同比增长10%。一是提升两大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船舶海工集群,进一步加强与上海等地协同联动,围绕中船集团等央企龙头做强配套,以高技术船舶、海工装备、深远海装备、极地装备、邮轮产业链等前沿领域为方向,促进区域协同、产品错位、技术互补,合力打造世界级船谷。高端纺织集群,对接东华大学、上海国际纺织科技创新中心等高校院所资源,加强产业用纺织品、生态环保面料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产品附加值。高水平举办国家级高端纺织集群创新发展大会,引导家纺企业聚焦功能型面料、智能穿戴等细分领域,向大健康和睡眠经济转型,依托上海东方国际、1688平台等渠道开拓海外高端市场,持续擦亮“好家纺·南通造”品牌。二是打造三个海洋地标产业。做强海洋装备之都,突出科创引领、制造带动、重装示范,加快建设南通船舶海工服务业集聚区等“1+9”专业化园区,持续提升中远、招商、惠生等龙头企业总装能级,招引落地达索、GTT等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办好国际化、高端化、专业化的集群大会及产业展,不断提升船舶海工产业国际知名度。打造先进材料蓝海,高标准运营三个现有化工园区,高起点建设通州湾绿色化工拓展区,加快洋口港化工中试基地建设投用,以一批百亿级项目为牵引,实现产品高端化、生产智能化、安全本质化、发展轻量化、低碳绿色化。打造新型能源绿岛,抢抓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重大机遇,聚焦“风光储氢”四大细分领域,以绿色低碳为导向,引入更多关键企业、前沿项目。三是培育一批特色产业。实施工业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行动,推动战新产业产值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力争国家级、省级战新产业融合集群创建取得突破。发力通信线缆、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三个领域,用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专项母基金,加快导入头部企业、高成长性项目,打造国家电子元器件工业名城。实施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培育行动,开展风电产业链协同对接活动,积极打造海风领域先进制造业集群。召开软信产业暨“智改数转网联”服务商发展大会,招引优质项目,打造特色园区,联动行业协会,培育壮大软信产业生态。
(三)坚持梯度培育,在“强主体”上见实效。加快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企业主力军队伍。培育头部领航。开展制造业领航企业培育,实施“产业链整合、技术创新引领、质量品牌打造、发展生态构建”行动,新培育具有生态主导力和产业链控制力的省级领航企业4家。深化“1521”工业大企业培育,引导企业开展细分领域核心技术品牌、延链补链等并购重组项目,力争新增百亿级企业2家。培育专精特新。深化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实施分层分类指导,遴选“种子企业”建立培育库,以“批量辅导+点对点诊断”形式,推动企业梯次升级攀高。力争新增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5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0家。培育特色示范。以深远海海工装备、风电装备、微纳光学、先进通信技术等领域为重点,力争培育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2家。建立国家、省、市三级培育梯队,支持惠生清能、神马电力等重点企业创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力争新增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20家、市级100家。建立健全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自主创新产品评价体系,集中评价自主创新产品,集中发布重点创新成果。
(四)锚定三大方向,在“促转型”上下功夫。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提质增效。一是高端化升级。以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为契机,瞄准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信息化学品、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等重点领域,进一步加强与上海、苏州产业合作,探索搭建产业转移供需对接平台,积极承接沪苏高技术制造业产能扩增需求,推动更多高技术制造业项目落户和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二是智能化提升。实施新一轮“智改数转网联”行动,力争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升至70,争创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建立智能工厂梯度培育库,推动智能车间、智能制造工厂技术改造升级,培育国家基础级智能工厂超百家、卓越级智能工厂2家、领航级智能工厂1家。放大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示范带动效应,分行业、分领域推广一批“小快轻准”数字化产品和解决方案,新建省级5G工厂20家。加快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争创1家国家级典型案例。三是绿色化转型。实施新一轮传统产业焕新行动,推动全市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基本出清。推动“工业互联网+绿色制造”,鼓励企业实施工艺技术、生产装备、用能设备等绿色改造,力争新增省级以上绿色工厂30家、绿色工业园区1家。加快市级(近)零碳工厂试点建设,力争创建国家、省级试点项目。持续开展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强化综合评价结果运用,实施差别化扶持政策。
(五)完善产业生态,在“优服务”上见真招。立足发展行家、产业专家、企业娘家定位,协调各方资源,搭建交流平台,提升服务企业获得感、满意度。一是深化产业交流。立足产业协同,积极与上海、苏州等地产业链供应链配套共建,更好策应上海国际经济中心,服务建设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扩展新型工业化战略合作伙伴,持续开展“三走进”系列活动,深化与高校产学研合作内涵,拓展与央企合作空间,助力企业直接上市融资。完善全市产业链招商图谱,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提出各板块、园区产业发展建议方向,会同各地开展产业链招商。二是强化要素对接。滚动摸排工业领域设备更新需求、供给、融资“三张清单”,常态化举办供需对接系列活动,擦亮“好装备、南通造”品牌。依托哈工程长三角高等研究院,推行职业技术经理人机制,按照项目化、清单化、常态化思路,推动技术成果从校园走向市场,加快合作成果落地。用好张謇企业家学院资源,组织开展培训赋能、产业宣介、信息对接,举办产业主题对接活动40场以上,吸引更多企业投资落户。实施产业紧缺人才集聚行动,探索“带土式”整体移植、“候鸟式”柔性聘任、“离岸式”异地研发,力争省级以上人才计划入选数保持全省前列。三是完善惠企平台。加快打造“惠企通”平台3.0版本,切实提高平台企业注册量,打造畅通、高效、快捷的政企沟通平台;学习借鉴民营经济发展综合服务平台、中国中小企业服务网先进做法,主动融入全国服务中小企业“一张网”,积极链接部省平台优质资源,服务南通本地企业;充分挖掘“六找”潜能,运用“大数据+算法”实现政策服务与企业需求精准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