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市经信委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牢固树立发展新理念,坚持以项目建设为中心,以“3+3+N”重点产业培育为抓手,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坚定信心、迎难而上、积极作为,可望圆满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一、2017年主要工作成效
全市工业经济总体上稳中向好、效益回升,转型升级迈出了新步伐,信息化等各项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是强化运行调度,提升经济新质态。全市工业经济总体上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效益回升,转型升级迈出了新步伐,南通被国务院表彰为“国家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省内唯一。全年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3318.4亿元,增幅7.8%。预计,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6300亿元,增长12.5%;规模工业利润总额1200亿元,增长19%;实现工业投资2450亿元,增长6%;新增销售超10亿元企业22家,总数达295家;规模企业总数突破5100家,全年新增322家。
二是强化重点谋划,构建产业新生态。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南通实施纲要,加快构建“3+3+N”产业发展体系,全市“3+3”重点产业完成现价产值9095.3亿元,同比增长9.8%,占规模工业比重达60.4%。完善政策体系。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导向,推动出台“5215”大企业培育计划、促进经济发展提质增效若干政策措施、工业企业资源利用综合评价办法等政策文件。组织重大活动。搭建产业交流高端平台,牵头组织新一代信息技术博览会、对接服务上海主题展、船舶海工和新材料产业“企业家面对面”活动以及航运、造船和船级社三方国际会议。深化协同发展。围绕“三港三城三基地”建设,研究制订沪通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实施方案,推进制造业、物流业等多个领域承接上海产业梯度转移、优势产能合作,总投资达113.3亿元的56个重点项目有序推进。
三是强化深度融合,厚植竞争新优势。把信息基础建设、企业装备升级和互联网化提升作为关键抓手。突出信息基础建设。全市信息化发展指数首次突破90,进入全省第一梯队。南通电信、移动、联通城域网实现与上海直达互联。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举办智能制造万里行·走进南通暨南通制造业创新转型高峰论坛活动。各2个项目分获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支持,占全省1/4。推动企业互联网化提升。新增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5家,1个项目被列入2017年工信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
四是强化创新引领,培育发展新动能。突出企业素质发展、供给端发力、精准化调节,不断增强工业内生动力。引导有效投资稳增长。全市在手实施超5亿元项目142个,比上年同期增加24个。471家新增应税销售2000万元以上新增长点,全年形成增量360亿元,拉动全市增长5个百分点。增强新兴动能稳增长。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50.3%,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增长11.7%。新增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家,国家级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1家,3家企业(产品)获评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占全省1/5。
五是强化绿色低碳,打造转型新亮点。主动作为去产能。压减钢丝绳、印染落后产能18.1万吨、3.5亿米;5家水泥生产企业、1家钢铁生产企业分别实现80万吨落后产能应退尽退。牵头推进“三行业”整治工作,全年关停化工、印染、钢丝绳低端低效企业164家,化工生产企业入园率达55%。对标找差降能耗。严格落实节能目标责任,预计全年单位GDP能耗下降4.5%左右,超额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组织实施节能降耗项目127个,推进72家企业实施强制清洁生产审核,1家企业入选工信部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2家企业获工信部“绿色工厂”认定。
六是强化优质服务,营造发展新环境。深入落实国家、省、市支持企业发展的系列政策,细化出台12项举措,全年为实体经济企业降低成本超120亿元。推动银企对接,年末新增融资担保贷款130亿元。295家企业超63亿千瓦时电量参与电力直接交易,帮助企业节约电费成本1.5亿元。煤炭、物流、无线电、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富有成效。牵头制定实施产业富民实施方案,组织“张謇杯”杰出企业家、南通“三名”年度人物评选表彰活动,进一步营造重商、亲商、安商良好发展环境。认真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常态化、制度化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走帮服”活动开展为契机,深入企业、村居帮助排忧解难。
二、存在的不足
总体看,2017年全市工业经济保持稳中有进的积极态势,但稳增长的基础并不牢固,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一些突出矛盾未得到有效解决。主要有3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一是核心指标支撑不足。2017年以来,全市工业应税销售和工业用电增幅始终低于全省平均,无法支撑工业增加值保持较快增长。二是项目达产不及预期。部分项目建设周期过长,未能按照计划时间节点实现竣工投产;受市场环境影响,部分项目在建设实施过程中有所调整,实际产出与规划目标存在一定差距。三是资金瓶颈依然突出。2017年12月末,全市制造业贷款余额1010.3亿元,比年初减少16.3亿元,增量比上月减少25.1亿元。制造业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比重13.3%,较上年同期回落2.4个百分点,制造业资金供给依然偏紧。
三、2018年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起始之年,是深入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构建以“三港三城三基地”为重点的上海北翼门户城市的推进之年。2018年经济和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保持工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为中心,抓住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两大重点,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定位,加快制造业创新变革步伐,做到存量提升与增量带动并举,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并举,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并举,淘汰落后产能与培育新兴动能并举,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经济发展由数量和规模扩张向质量和效益提升转变,加快建设长三角北翼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二)指标安排
1、力争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左右;规模工业现价产值增长12%左右,总量达到18500亿元;全部工业应税销售增长15%左右,总量超9500亿元;工业投资总量达2500亿元,实施亿元以上工业项目772个,其中3亿元以上项目159个,10亿元以上项目90个。
2、力争信息化发展指数超92,IP城域网出口带宽达8000G,培育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企业8家。
3、力争全市10亿元以上工业企业达320家;力争创建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15家。
4、确保完成省下达万元GDP能耗任务。
(三)重点任务
1、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加强目标管理。按照市四个全面考核定位要求,开展对标找差,深化剖析研判,实行精准指导。坚持以旬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确保经济运行处于合理期间,确保年度目标如期实现。突出增量培育。紧抓686家年新增销售2000万元以上新增长点企业,实行分类指导,加强跟踪服务,确保全年新增产出600亿元,拉动全市应税销售增长6个百分点。通富微电、赛麟汽车等9个重大增长点企业各新增应税销售超10亿元。强化监测协调。坚持“大运行、大平台、大服务、大提升”的工作理念,建立完善经济运行调节、预警预测分析、分层分类调度制度,动态把握工业经济运行趋势。继续实行新型工业化评价办法,完善主要指标评估机制,开展企业绩效评价工作,客观反应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工业提质增效。
2、积极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建立组织推进机制。以南通国家级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为有力契机,建立专门工作小组,加强与国家、省相关部门的对接,加强与市相关部门及各板块联动,主动作为、积极争取,形成争创合力。精心制定创建方案。对照国务院文件要求和示范区创建标准,深度剖析南通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机遇,全力梳理市级及各板块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成功做法,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提出南通创新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的对策举措。借力创建推动产业提升。充分发挥南通产业优势,积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营造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政策链衔接贯通的生态环境,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培育一批较高水平的创新企业、载体和平台,主攻服务化、智能化、网络化、绿色化四大发展方向,打造“3+3+N”先进制造业体系。
3、大力培育主导产业。聚焦“3+3”重点产业。深化产业培育,推动船舶海工向特种船舶、高科技船舶和豪华邮轮转型,推进现代家纺品质提升,壮大光通信、集成电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集群,加快智能装备等特色产业绿色化、品牌化、服务化,培育通用航空、生物医药等前沿产业链,确保“3+3”产业增长高于全市平均1个百分点。在江海博览会期间举办船舶海工、高端纺织产业发展论坛。加强与盛世投资等基金合作,做到每个产业对接一支基金项目。强化职能调整,做到“3+3+N”中每个产业都有跟踪推进的处室。加快培育地标性特色产业。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引领,依托“一核两区六基地”发展平台,坚持高点定位、特色发展,强化要素集聚、政策集成,夯实重点领域的产业基础,抢占现代化产业体系制高点,加快打造创新高地和产业新地标。及早谋划2018新一代信息技术博览会,精心组织最新成果展示和专业论坛,打造重大展会品牌。
4、推进“5215”大企业培育。推动做大做强。落实年度推进计划,跟踪服务好总投资270亿元的100个投资项目,支持企业实施并购重组,引导企业制定品牌战略,力争500亿级企业实现零的突破(中天科技)、百亿级企业达6家(中天科技、通富微电、产控集团、韩华新能源、文凤化纤、罗莱生活科技)、50亿级企业达22家。引导企业创新。力争培育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工业品牌培育试点与示范企业、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企业技术中心各1家。推动管理水平提升。举办1场战略管理培训班,召开2次管理提升现场会,组织3次管理能力交流会,提高企业管理质量和效率。
5、实施重大产业项目突破工程。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制造业发展的第一引擎。强化项目服务保障,及时跟踪进度,主动协调,打通“堵点”。全年实施亿元以上工业项目772个,其中3亿元以上项目159个,10亿元以上项目90个。凝聚市县两级力量,实现重大项目突破,力争完成工业技改投资1750亿元。对投资5亿元、10亿元技改项目,给予财政奖补政策扶持。强化智能制造引领,加速形成智能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建设的梯度推进格局,确保年内建成市级智能车间20家。强化沪通产业合作,突出产业链融合、创新链协同和价值链共享,积极招引一批补链、育链、强链的优质产业项目,努力建设上海先进制造“产业腹地”,不断丰富拓展上海“北大门”内涵。
6、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融合创新。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瞄准建设上海在线“北大门”目标,加快建设华东地区重要信息港。以开通南通直达上海信息互联通道为契机,推动市政府与江苏电信、移动、联通、铁塔集团公司战略合作协议落实,力争成为国家首批5G创新应用示范城市。加快融合发展进程。围绕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关键环节,夯实融合发展基础,实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融合创新培育、“企业上云”、双创平台建设、电商拓市五项工程,支持企业开展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融合,争创省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试点示范企业10家。营造融合发展新生态。积极探索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制造环节的应用,推动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整合资源,构建新型企业组织结构和运营方式,打造设计、生产与供应链资源有效组织的智能化制造体系。
7、推进绿色协调发展。树立科学发展导向。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实施节能工程,引导、培育国家级绿色制造重大项目。有序推进全市工业企业资源利用绩效评价工作,科学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大行业整治力度。以“‘小散乱污’企业基本取缔,落后低端产能基本淘汰,污染物排放量明显下降,入园进区率明显提高、转型发展取得明显进展”为总目标,继续大力度推进“三行业”整治工作,全年计划关停“三行业”企业168家,其中化工企业84家,钢丝绳企业57家,印染企业27家。加强部门和区域联动,定期组织巡回督查,实行情况通报,层层压实责任,铁腕治理污染,确保整治取得实实在在效果。促进落后产能退出。深入推进《关于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的实施意见》,利用综合标准体系,严格常态化执法和强制性标准实施,以落实部门联动和地方责任为重点,加快构建多标准、多部门、多渠道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初步建成法治化、常态化的落后产能退出工作推进机制。推动园区集约发展。加强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监管,推进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示范园区建设。对标准厂房建设开展“回头看”,充分催化标准厂房建设的集聚效应,全年新建标准厂房100万平方米。提档升级现有市级特色产业基地,发挥其支撑带动作用。
8、持续优化发展环境。政策方面,围绕建设“两基地”,加大“3+3+N”重点产业发展支持力度。针对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合理制定出台更合理有效的产业激励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撬动和催化效应,保持稳增长政策和降成本意见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突出抓好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力争全年为全市企业降低经营成本120亿元以上。要素方面,创新思路,多措并举,积极化解好融资、用地、用工、用电等难题,力争全年融资性担保余额达130亿元,市场交易电量达到100亿千瓦时,降低全社会用电成本2亿元以上。继续做好煤炭、物流、无线电等生产要素保供工作。环境方面,深入贯彻《中小企业促进法》,为中小企业创立和发展创造有利环境。大力简政放权,切实降本减负,支持企业管理创新,推进信用体系建设,用足用好供需定期对接、项目定期会商、企业定期座谈等机制,弘扬张謇精神和优秀企业家精神,继续组织好“企业家日”活动,推动“南通工匠”评选,在全社会努力营造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