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市工信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项目建设和产业培育为主抓手,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突出“工信E通”融合党建品牌打造,以机构改革为新起点,接续奋斗、担当作为,推动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取得新成效,全面完成年度各项既定目标任务。
一、2019年主要工作举措及成效
全市工业经济各项指标好于全省、好于预期,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是以稳增长为基石,强化工业运行组织推进。面对严峻复杂宏观形势,进一步加大工业经济组织推进力度,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工业应税销售200强、工业用电200强企业的跟踪研判、预测预警,注重与统计、财税、海关等部门的横向对接,强化匹配度、关联性分析,有效提高数据质量和监测水平。2019年,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工业应税销售、工业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7.2%、13.4%和3.9%,分别高于全省1、9.7和2.6个百分点,增幅分列全省第8、第2和第3位。
二是以集群化为引领,推动特色产业做大做强。牵头“3+3+N”重点产业推进工作,制定年度考核办法,定期分析“3+3”重点产业推进情况。2019年,全市“3+3”重点产业应税销售增长16.3%,高于面上2.9个百分点。持续推进“5215”工业大企业培育,新增百亿级工业企业1家(中国天楹),中天科技集团可望突破600亿规模。以基地型大项目落户为目标,打造国家级产业平台,积极推动集成电路测试产业园、长三角网络安全产业园、集成电路零部件及装备产业园、AK产业园等集群类项目落户。牵头成立航空产业推进办公室,开展产业规划研究,对接龙头企业,推进西飞、商飞等重点项目落地。举办2019南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展、船舶海工产业展、中国集成电路创新发展青峰论坛、网络安全名企南通行、网络安全产业发展大会、第四届中国(南通)海洋新材料产业高峰论坛等重要展会和重大活动,推动产业对接。组织开展船舶海工产业供需对接,推动船舶海工产业补链强链,南通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基地获评工信部五星级示范基地。加快培育大数据发展载体,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南通大数据产业园被省工信厅认定为省级大数据产业园。
三是以增动能为目标,加速重大项目落地落实。持续加大工业投资力度,推动项目建设稳中提质,引导企业制造装备升级改造。2019年,全市工业投资同比增长5.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实施总投资超亿元工业项目954个,新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637个,全年落地亿元以上沪通产业合作项目137个。全力推动中天精品钢、招商局豪华邮轮等一批重特大项目落地落实,发挥中天精品钢项目推进办公室牵头职能,产能置换方案获省工信厅公告,经省政府批准完成项目备案,为项目实质性开工奠定坚实基础。积极帮助企业争取国家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工业强基工程等专项资金支持,全年为企业争取上级资金超3.57亿元。以“三抓一评”为导向,开展2016-2018年亿元以上未竣工达产项目情况调研,推动项目加快转化。加快市区工业综合体建设,研究出台支持南通市区都市工业综合体建设的《意见》和《实施细则》。
四是以竞争力为核心,深度推进企业融合创新。组织实施高端装备研制突破计划,中集、中天、国盛等3个项目入围省高端装备研制赶超工程,入围数列全省第一。滚动实施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全年新增2家制造业单项冠军,3家企业入选全国首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列全省第二位。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0家,新增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企业2家,海门机器人产业技术服务平台列入工信部支撑制造业重点领域公共服务平台体系,成为我市首个国家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成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电子信息(光电线缆)二级节点,并首个接入国家顶级节点,中天互联入选工信部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江苏思源赫兹、中远海运川崎被评为工信部2019年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罗莱生活、江苏联发、中天科技被评为省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企业(标杆工厂类)。大力实施“企业上云”三年行动计划,全市新增上云企业4563家,其中新增三星级以上上云企业189家,全市上云企业数量超过8000家。深入实施“千企询访”智能制造提升行动,组织华为等23家服务机构,为400多家企业开展信息化诊断服务,中天智能装备入围工信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和国家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新认定第四批市级智能示范车间25个,新增省级以上智能车间(示范工厂)10个,全省纺织行业智能车间建设现场推进会在通召开。
五是以高质量为要务,倾力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强化“亩产论英雄”导向,深入开展工业企业资源利用绩效评价和低效工业用地盘活升级工作,2019年全年盘活升级工业用地总面积达7.1万亩。强化节能形势监测预警,定期发布节能预测预警晴雨表,预计2019年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4%左右,超额完成省定目标任务,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能耗强度下降目标。积极推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新增通富微电等7家(个)绿色工厂、绿色产品,位居全省前列。在全省率先印发实施《南通市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实施方案》,组织开展大排查大诊断,科学编制化工园区关闭退出和化工生产企业整治提升方案,制订《全市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细化关闭退出、限期整改、整治提升和异地迁建的年度计划、推进措施,全年关闭退出低端低效化工生产企业116家(省下达目标93家)。
六是以优服务为常态,加快落实各项惠企举措。牵头开展“服务企业百日行”活动,推动建立服务企业“五个一”工作机制,通过政策惠企、走访惠企、服务惠企等形式有效化解企业面临的困难问题,先后梳理交办问题149个,问题办结率达100%。搭建政企信息沟通新平台,组建民营企业服务中心,上线运行“政企通”App服务平台,注册用户超8000个,日均使用量超千人次。落实稳增长各项政策举措,参与制定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实施细则,编印《涉企政策举措简明读本》“口袋书”,开展产业政策宣讲,做到重点地区、重点企业全覆盖。每季度按时兑现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确保惠企政策落实到位,全年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约200亿元。组织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和产业交流活动,为企业发展拓展市场、培养人才。组织开展“张謇杯”杰出企业家和杰出通商评选表彰活动,进一步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根据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要求,梳理确认39项行政权力事项,按照“三集中、三到位”要求,不断提高政务服务水平。组织开展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工作,列入清欠台账账款总金额23713.44万元,全年共清偿23364.21万元,偿还率达98.53%。
七是以履职能为根本,统筹推进整体工作提升。加快互联网枢纽建设,全市城域网出口带宽突破14T,南通入围首批5G商用城市,电信、移动、联通分别与北京、广州、杭州实现互联网直联。联合市场监管局、公安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食盐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打击危害食盐安全违法犯罪专项整治行动。研究出台《南通市工艺美术大师评审认定办法》,开展首届工艺美术大师评选。组织开展国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申报及复核工作,其中新认定省级工业设计设计中心3家,1家国家级和5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通过复核。积极推动、服务企业“民参军、军转民”互动发展,全年新增保密资质单位6家,海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江苏省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新材料)”认定。完成春节、春运、全国两会特别是国庆70周年庆祝活动期间应急值守,牵头组织通信运营商做好森林旅游节、国庆群众大联欢等系列重大活动以及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等通信保障工作。研究出台《南通市工信局安全生产管理办法》,制订化工行业、船舶修造和民爆行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方案。按照“四不两直”要求,组织对民爆生产企业、船舶修造企业进行安全生产检查,累计检查67家次。长三角(如东)安全产业园获评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单位。
八是以转作风为支撑,持续强化机关全面建设。把持之以恒抓党的建设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确保活动标准不降低,规定动作做到位,活动内容有特色。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着力抓好“三会一课”、主题党日、谈心谈话等基本制度落实。持续推进巡察“回头看”,建立完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践行“两个维护”,抓牢意识形态工作,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化“走帮服”活动,开展“扶贫帮困”等走访调研和慰问活动。深入贯彻机构改革、《新公务员法》要求,做好相关处室、人员调整工作,优化内部绩效考核机制,常态化开展“在岗在行在状态”督查,确保单位全面建设有序推进。扎实做好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办理工作,代表委员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100%。积极主动接受市人大工作评议,经综合测评等程序,被评为优秀等次。举办“公众开放日”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企业负责人围绕先进制造业发展建言献策。以打造“工信E通”服务品牌为抓手,深入推进融合党建,局党组获全市党建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工信E通”党建服务品牌获市级机关党建服务最佳品牌。
二、2020年工作思路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也是“十三五”收官之年。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我们将切实增强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从抢抓历史性机遇、实现格局性突破的高度出发,努力扛起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使命。2020年工业和信息化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围绕“做大总量、提升能级、优化结构”这一主题,以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为抓手,聚焦“一带动、三提升”(增量带动,能级提升、质态提升、服务提升),全力打造更高层次、更具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努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南通作出更大贡献。对照工信部、省工信厅2020年重点工作思路,结合工作实际,2020年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力以赴实现“十三五”圆满收官
按照“四个全面”考核要求,健全完善运行监测、新增长点培育等工作机制,综合施策、精准调节,确保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一是突出目标管控。进一步突出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确保工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按照“六个稳”要求,逐旬逐月跟踪指标进度,强化部门联动、市县联动,确保指标运行在合理区间,力争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左右,全部工业应税销售增长10%左右,确保全面完成“十三五”各项指标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小康各项指标跻身全省第一方阵。
二是突出抓增防减。紧抓新增应税销售2000万元以上企业,实行分类指导,加强政策协调和要素保障,确保按目标达产达效。密切跟踪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运行数据,及早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采取针对性举措。
三是突出存量盘活。进一步树立“亩产论英雄”导向,发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监测平台作用,深入推进低效用地工业企业盘活升级和企业资源利用绩效综合评价,研究出台差别化政策,健全以资源要素市场配置为重点的激励退出机制,倒逼企业提质增效,力争全年累计盘活升级低效用地5.76万亩。
(二)坚定不移打造地标产业集群
以地标产业培育为重点,探索打造集成电路、航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先导区,推动重点产业做大做强。
一是抓规划引领。深化重点行业研究,以延伸产业链上下游、补齐补强核心关键环节为目标,完善“3+3+N”产业链地图,建立行业优质企业数据库,积极招引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产业集群类项目,推动重点产业强链补链。
二是抓产业培育。加快推进集成电路测试产业园、零部件及装备产业园建设,推动沈阳富创、上海御渡等行业领军企业加快落户;抢抓国产化替代机遇,积极对接中国长城、珠海奔图等重点企业,加快建设长三角网络安全产业园,推动AK产业集聚发展;培育发展航空产业,全力跟踪西飞、商飞等重点项目,打造一批高端引领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三是抓集群建设。鼓励支持一批集群培育促进机构,促进重点优势行业提升发展,形成“一个集群+一个促进机构”的发展模式,推荐船舶海工产业集群参加工信部组织的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围绕“3+3+N”重点产业,在全市评选一批市级特色产业基地,创新“基地+集群+平台”的发展模式,为梯度培育打造国家级、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奠定基础。持续推进船舶海工、高端纺织等优势产业配套对接,推动行业重大平台、重要展会在通落地,不断提高产业集聚度和核心竞争力。
四是抓指导协调。积极对接国家部委,详细掌握国家发展战略,依托国家、省级层面重大项目的支持,依托行业重点专家机构及有关基金的支持,助力推动工信工作落地落实。完善好管理类、服务类相关平台,加强政策的优化设计和科学调配,推动政策资源向重大项目集聚。积极帮助板块、企业向上对接,为重点产业发展赢得更多机遇。
(三)持之以恒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把增量培育、项目带动作为产业转型的核心,持续推动重特大项目落地落实,不断增强制造业发展新动能。
一是抓实重大项目。加强市县联动,健全推进机制,全力推进中天精品钢、招商局豪华邮轮、恒科新材料三期等百亿级重大项目加快建设,重点发展“3+3+N”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沿海临港高端绿色产业基地,力争全市工业投资增长6%左右。
二是优化项目质态。深入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突出高端化、智能化、集群化导向,集中技改资金支持一批骨干企业应用新装备、新工艺、新技术,提升产品质量和产业层次。全面梳理项目转化达产的“堵点”,通过项目会商会办、产业配套对接等措施,帮助企业尽快达产达效。
三是强化协同对接。以沪苏跨江融合试验区建设为引领,引导中央创新区、省级以上开发区与上海重点产业平台深度对接合作,打造沪通、苏通等跨江创新创业引领示范区。聚焦生物医药、智能网联汽车等特色产业,深度对接上海、苏南的产业高地,通过产业联盟等形式合作共建长三角特色产业带。
(四)更大力度提升产业发展能级
坚定不移推进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提升,在工业强基、智能制造、两化融合等方面争取新突破。
一是强化核心能力建设。依托中天科技、惠生重工等行业重点企业,积极培育新能源、船舶海工等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完善产业创新体系,建设机器人、光电等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加快形成一批自主创新产品,提升产业主导权和话语权。持续引导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培育优质自主品牌企业,力争全年新增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2家,省级以上科技“小巨人”企业和“专精特新”产品10家左右。
二是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入实施“千企询访”计划,积极创建省智能制造示范区和国家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力争建成省级以上智能车间、智能工厂10个。着力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推进高端纺织、船舶海工、智慧建筑3个国家工业互联网二级节点建设,新增“上云”企业3000家,总数达1万家,全面提升企业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水平。推动企业服务型制造,加快实现从生产加工向材料供应、研发设计、品牌建设、管理服务、营销推广等环节延伸。实施“腾云驾数”转型升级计划,培育一批省优秀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平台、产品和项目。围绕军民产业融合,积极推动、服务企业“民参军、军转民”的互动发展。
三是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围绕互联网枢纽建设,加快5G网络建设和IPv6规模部署,力争全市城域网出口带宽达17T量级。着力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推进高端纺织、船舶海工、智慧建筑等我市优势行业的工业互联网二级解析节点建设,大力推进标识规模化应用工作。
四是推进绿色集约发展。坚决落实新发展理念,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结构调高调优。加大对绿色制造支持力度,扶持、培育一批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示范项目。在全行业启动企业节能诊断服务,开展能源强制审计,加强对重点用能企业的在线跟踪监测,深挖节能潜力,推进节能精细化管理,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定期发布节能预测预警晴雨表,对列入红色预警地区的高耗能项目实施区域限批。全力开展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推动化工整治三年行动方案落地实施,全年关闭退出化工生产企业87家。引导低端低效产能退出,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按期保质完成工作任务。
(五)多措并举推动服务水平提升
深入贯彻全市民营企业发展大会暨第三届通商大会精神,积极营造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是完善服务机制。持续优化实体经济企业发展环境,牵头落实服务企业“五个一”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民营企业服务中心等平台作用,高效运营好“政企通App”,推动构建常态化企业服务工作体系,努力增强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及时梳理企业、行业共性问题,会同有关部门专题研究、定向施策,切实有效化解企业发展难题,为实体经济发展营造更好的“软”环境。贯彻落实《江苏省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力争全年降低实体经济企业各项成本超150亿元。积极向上对接,努力争取国家、省级层面对重大项目的支持,为重点产业发展赢得更多机遇。常态化开展企业问题会办,每季举办诉求对接“超市”,努力破解企业发展难题。持续做好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工作。
二是培育骨干企业。持续推进“5215”工业大企业培育,探索实施龙头企业“一企一策”精准扶持政策,组织专班跟踪对接,为重点骨干企业提供个性化“直通车”服务。实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提升专项行动,鼓励企业发扬“工匠精神”,做出“拳头产品”,培育一批国家级单项冠军、世界级隐形冠军。加强省兼并重组政策宣传,开展专题业务培训,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展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及投资合作,在产品竞争、市场开拓、行业布局等方面取得快速突破,加快形成一批根植南通发展的大企业大集团,力争百亿级工业企业达6家以上。
三是搭建服务平台。围绕优化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持续提供管理提升、融资担保、人才培训等方面服务,依托社会服务机构和各类协会、商会,全年组织企业家公益培训2000人次以上。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全年力争培育省级公共服务平台2家、小微企业双创基地2家。积极借助上海海事展、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等平台,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实施南通市工艺美术人才梯度培育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推进工艺美术人才队伍建设。
四是突出政策支持。加强产业政策的优化设计和科学调度,充分用好盘活老工业用地支持重大突破性产业项目的政策意见,研究制定支持“首台套”应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等专项政策意见,推动政策资源向重大项目、重点产业集聚。深入落实都市工业综合体建设意见,研究市区鼓励“退二优二”的政策措施,为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拓展新空间。
五是保障安全发展。突出抓好民爆行业安全生产监管,督促县(市)区落实安全生产属地责任。加强工业行业安全生产管理,引导企业加大智能化改造,加大安全生产方面的研发和投入,加快推进产业布局优化和转型升级,提升企业本质安全生产水平。做好重点时段应急通信频率准备,切实保障无线电通信安全顺畅。
(六)旗帜鲜明把牢党建方向引领
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切实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系统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
一是加强党的建设。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更大的决心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高度的行动自觉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推动“两学一做”常态化。认真履行主体责任,统筹推进理论武装、意识形态、风险防控等工作,不断凝聚推动发展正能量。
二是加强作风建设。进一步树立讲奉献、重担当的鲜明导向,引导工信系统党员干部崇尚实干、敢于担当。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抓早抓小、防微杜渐,确保执行标准不走样、履行程序不变通、执行纪律不放松。强化机关日常监督考核,强化直属单位管理,不断凝聚推动发展正能量。
三是加强队伍建设。综合运用素质培训、青蓝工程、上挂下派、轮岗交流等途径,有效提升机关干部能力水平。持续创树“工信E通”融合党建品牌,在服务企业、重大项目推进等工作中,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扎实推进机关党建工作,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推动工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