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征集主题:
建设世界级船舶海工集群南通方案 (2025-2027) (送审稿)
-
征集时间:
2025年08月22日 - 2025年08月28日
-
征集单位:
南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为贯彻落实制造强国、海洋强国战略,推进新型工业化,支撑南通打造全省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牵头通泰扬建设世界级船舶海工集群,特制定本方案。
一、发展目标
到2027年,南通船舶海工产业集群企业突破500家,规模突破2500亿元,形成全球造船20强企业2家、大型LNG船制造企业1家、知名海工总包企业3家、知名配套品牌10个,实现总装集成、配套集群、生态集聚发展。到2030年,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世界级船舶海工集群初具规模。
总装集成全球领先。深化全球合作、央地互补和区域协同,打响“好装备南通造”品牌,牢固确立海洋油气和海上风电装备建造能力全球领先地位。提升先进技术创新力、行业标准引领力,持续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攀升。做大做强特大型集装箱船、汽车运输船PCTC、LNG运输船等船型和FPSO、FLNG、大型工程船等海工装备的批量交付能力,增强海工装备总包能力。
设备配套大幅提升。依托总装集成基础和通泰扬、上海两大国家级集群交汇优势,吸引一批全球知名配套企业集聚。强化创新驱动、产业链协同,推动甲板机械、舱室机械等配套产品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升级,支持海工关键配套设备和材料领域的技术应用突破,增强产业链韧性和自主安全性。
生态服务高度集聚。依托创建国家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试点城市,完善产业创新体系,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推进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抢占全球竞争先机。着力建设“两院一中心”创新平台,引进大院大所资源,集聚高端人才,推动产教产才产创融合,构建全国一流产业生态。
二、重点任务
(一)建设世界一流产业基地
1.打造城市产业地标。立足南通“江海交汇”区位优势,叠加通泰扬和上海两大国家级产业集群的交汇效应,激发资源潜能,加速人才集聚,深化产业协作,构建通江达海、跨江融合、开放创新的长三角船舶海工新格局。依托“大国重器南通造”品牌效应,开展前沿技术攻关,攀登船舶海工装备全球制高点。推动全产业链自主可控与安全可靠,打造最具全球竞争力、配套最齐全的长三角船舶海工世界级集群。(牵头单位:市工信局、海洋发展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科技局、南通海事局,各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相关直属园区管委会,以下均需各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相关直属园区管委会落实,不再重复列出)
2.完善产业空间布局。依托雄厚产业基础及沿江沿海土地岸线资源,构建“两带一高地”产业空间布局,推动全市9大制造园区和服务业集聚区提质增效。聚焦三大主流船型和工程船、化学品船、气体船、FPSO等高技术船舶海工装备,打造“沿江船舶海工核心制造带”。围绕深远海风电、海洋能源开发等领域,打造“沿海新型海洋装备制造带”。加快建设南通市船舶海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以技术创新、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为核心,打造“船舶海工服务业集聚高地”。(牵头单位:市工信局、商务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资规局、海洋发展局、南通海事局)
3.培育领军链主企业。发挥中远、招商、振华、中集等驻通央企集聚效应,推动建设区域性央企总部。支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管理创新等路径扩大规模、提升能级,培育一批百亿级龙头企业;推动配套企业品牌化,打造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重点提升海工装备企业研发设计、项目管理和全球供应链整合能力,增强大型海工项目总包接单能力,推动企业由总装型向总包型提升。(牵头单位:市工信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科技局、水利局、海洋发展局、商务局、南通海事局)
4.加大重大项目牵引。推行全要素保障、全周期服务机制,推动惠生启东海工基地、韩通深远海装备等一批重特大项目快建设、早投产,力争行业3年项目投入超300亿元、新增产出500亿元。聚焦产业链招商,编制招商地图,组建专业化团队,通过精准招商、以商引商、内外资协同等方式,加速产业上下游集聚。加快盘活码头、岸线、船坞等优质存量资产,探索混合用地开发、功能置换等模式,推动闲置资源向高端制造、绿色航运等领域转型。(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工信局、海洋发展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生态环境局、交通局、水利局、商务局、南通海事局)
(二)打造世界一流南通产品
5.高技术船舶。推动超大型集装箱船、散货船、油船等主流船型绿色智能升级,突破远洋船舶智能航行与自主决策核心技术,规模化应用LNG双燃料、风帆辅助推进等低碳技术。巩固大型汽车运输船PCTC、重型挖泥船等高附加值工程船建造国内领先地位,着力锻造大型LNG运输船、LPG运输船、化学品船批量交付能力。布局邮轮游艇产业新赛道,规划建设中小型邮轮、高端游艇基地,加速本土化产业链供应链培育。(牵头单位:市工信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科技局、海洋发展局、南通海事局)
6.海洋工程装备。提升FPSO、FLNG、FSRU及钻井平台等海洋油气装备设计建造能力,打造全球知名的海洋油气装备建造基地。发展深远海风能、光伏及制氢/氨/甲醇等新能源资源开发装备,打造海上漂浮式风电和风电安装运维、换流升压站、海缆等核心装备产业链。依托南通开发区建设全省未来产业先行集聚发展试点,发展深远海新能源开发装备、深海采油树、脐带缆、水下观监测等装备,前瞻布局深海采矿装备及核心配套环节。(牵头单位:市工信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科技局、海洋发展局、南通海事局)
7.重型装备。面向港口装卸场景,提升高效岸边起重机、绿色轮胎式电动起重机、港口无人驾驶运输装备制造能力。聚焦临港重型装备领域,强化超大型龙门吊、矿山机械等成套设备的建设能力。应对装备模块化发展趋势,重点突破陆上石油化工模块、大型桥梁结构等装备及相关核心零部件与自动化系统。(牵头单位:市工信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科技局、海洋发展局、南通海事局)
8.配套设备。以总装制造为牵引,强化技术攻关与产业化落地,构建核心配套设备协同发展格局。聚焦甲板机械、舱室机械、舾装设备等优势领域,推动产品技术迭代升级。补强船用电气设备、特种泵阀、大型结构件、海工关键配套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围绕新标准、新规范,突破节能减排技术装备、智能绿色造船装备等核心系统瓶颈。(牵头单位:市工信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科技局、生态环境局、海洋发展局、南通海事局)
9.修理改装。发挥中远海运船务船舶修理改装优势,加快建设一批修造船项目,突破大型集装箱船、散货船、LNG运输船、汽车滚装船PCTC等修理能力,打造长江口北翼远洋船舶修理改装基地。依托新一代风电安装船与智能运维船的研发建造,突破深远海作业技术瓶颈,发挥如东国家绿色能源示范线核心优势,建设具备全产业链服务能力的海上风电母港运维保障基地,为长三角海上风场提供全天候运维支持。突破双燃料动力系统、脱硫脱硝装置、新型环保水雾喷砂除锈等智能绿色改装技术,提供从检测维修、能效升级到数字运维的全链条增值服务。(牵头单位:市工信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科技局、生态环境局、交通局、海洋发展局、商务局、南通海事局)
(三)培育行业一流先进生产模式
10.提高智能化水平。推广中远川崎“敏捷生产、精益管理”先进经验,以中远川崎、招商重工创建国家智能工厂为牵引,深入实施“智改数转网联”,建设一批智能制造单元(产线/空间),打造船舶建造、海工模块、港口装备智能工厂示范。突破智能切割装备、智能焊接系统等关键工艺设备,建设高效率智能堆垛仓储物流系统。推进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生产执行等数字化系统数据贯通,依托数字孪生技术,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实现工艺参数自主优化、故障预测性维护及能效动态管理,构建智能化生产运营管理体系。(牵头单位:市工信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海洋发展局)
11.突出绿色化生产。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引导企业加速应用新型节能环保工艺装备,支持船坞设施绿色化改造与设备更新,打造一批国家级绿色工厂。突破船舶绿色制造技术,推动设计制造协同管控系统应用,强化轻量化设计、模块大型化制造及无余量建造工艺,推广高性能复合材料。建立全链条管控机制,实现供应链协同与碳足迹精细化管控,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末端治理设施升级改造。(牵头单位:市工信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生态环境局、海洋发展局)
(四)构建国内一流产业生态体系
12.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加速建设哈尔滨工程大学长三角高等研究院、东南大学南通海洋高等研究院、江苏省船舶海工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载体,布局高性能计算中心、深海作业环境模拟实验室、零碳船舶动力中试基地等科研平台,启动极地大科学装置预研项目。构建企业主导的自主创新体系,以创建深远海油气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平台为引领,推动建设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实施“揭榜挂帅”攻坚,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前沿技术创新与重大成果转化。(牵头单位:市科技局、海洋发展局,责任单位:市工信局、财政局、人社局)
13.强化服务业态赋能。加强与中船集团旗下科研院所合作,推动人工智能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维服务等全链条应用,推进船舶海工垂类大模型开发与工业软件研发,加速相关技术成果在通转化落地。鼓励企业开展绿色供应链试点,完善碳核算体系,支持建设总装制造与供应链服务协同创新平台,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依托中远海运重工集团海外基地,支持建立覆盖重点区域的全球化售后服务网络,同步搭建远程运维平台,配备专业技术团队与分布式备件库,缩短服务响应周期。(牵头单位:市工信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科技局、生态环境局、交通局、海洋发展局、商务局、市场监管局、南通海事局)
14.培育行业公共平台。高水平举办南通船舶海工产业展和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大会,依托系列高端论坛,推动企业与全球知名船东供需对接,塑造“世界知名、国内一流”会展品牌。支持CCS、ABS等主流船级社在通深化布局,拓展检验发证、技术咨询、绿色认证等业务,吸引全球知名船级社扩大本地服务,做优第三方服务机构,打造国家级船舶海工检验检测与知识产权服务平台。联合链主企业与行业高校,深化与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上海船舶海工学会等头部机构合作,做强南通船协与创新联盟,提升服务企业、沟通政府、国际交流的核心能力。(牵头单位:市工信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科技局、海洋发展局、商务局、金融办、南通海事局)
三、保障举措
进一步发挥全市船舶海工产业集群发展协同机制和“616”现代产业体系领导挂钩联系机制作用,加强产业研究、统筹重大政策、重点项目,协调解决发展矛盾。
(一)深化区域协同联动。依托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推进通泰扬国家级船舶海工集群基础设施互联、创新平台共享与生态标准互认,建立产业链供需对接平台,形成“研发制造服务”跨区域链式闭环。强化与上海和青烟威两大国家集群的协同分工,布局差异化发展路径,探索技术互补、产能协作与市场协同。构建国内外双循环格局,支持本地配套企业进入中船集团、中远海运集团等头部企业供应链,探索共建船舶海工国际产能合作平台,推动我市企业承接RCEP成员国港口工程服务订单,嵌入全球海事服务网络。(牵头单位:市工信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科技局、海洋发展局、商务局)
(二)强化资源要素保障。落实“深水深用、节约高效”原则,优先保障绿色船舶制造与公用码头岸线需求,加强自然资源、交通、水利部门联动,统筹推进长江口北支航道疏浚治理与新通海沙、吕四主堤调整工程,建立低效岸线退出机制,推动岸线资源向绿色内河船舶制造集群倾斜。引导金融机构开展金融租赁、银团授信、供应链金融等创新服务,推出“船舶通”等特色金融产品。加大政府投资基金对船舶产业支持力度,支持船舶产业高质量发展。整合出口信保、外贸集团资源,提升企业预付款保函直开能力。强化本质安全,加大船舶行业安全监管力度,强化隐患排查整治,构建安全生产“源头管控—智能监测—应急联动”三位一体的闭环管理体系。(牵头单位:市发改委,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工信局、资规局、生态环境局、海洋发展局、水利局、商务局、应急管理局、金融办)
(三)构建人才引育体系。依托张謇企业家学院、市人才集团等单位系统培训高水平企业管理队伍,培育具有家国情怀的“张謇式企业家”。加强与行业内高等院校、科创平台、重点企业合作,联动国家、省、市各级人才计划,全球招引一批海洋装备战略专家、领军人才和青年创新团队。推动在通高校结合实际,合理扩大焊接、装配、电气等紧缺专业规模,校企深化产教联合体、“订单班”、生产性实训基地等合作,支持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推动船舶劳务公司体系化改革,加速紧缺型技能人才集聚。(牵头单位:市教育局、工信局、人社局、海洋发展局、人才办,责任单位:南通税务局,张謇企业家学院、东南大学高研院、哈工程高研院)
为贯彻落实制造强国、海洋强国战略,推进新型工业化,支撑南通打造全省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牵头通泰扬建设世界级船舶海工集群,特制定本方案。
意见 | 昵称 | 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