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军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产业链建设,提升南通产业实力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提出“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我局牵头实施产业倍增三年行动计划,出台《关于加快制造强市建设的实施方案》,提出将南通打造成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上的重要节点、江苏制造强省建设的重要支点、苏南制造业协同发展的重要伙伴。我们加快产业链群打造,形成了以船舶海工、高端纺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等六大重点产业集群,以及十六条优势产业链为核心的“616”产业体系。2022年,六大重点产业集群实现产值9200亿元。我市“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和“高端纺织”集群成功获评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为加强产业链建设,提升南通产业实力,以集群强链推进制造强市建设,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竞争力。我局将聚焦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三个方向
抓高端化提升推动结构升级。南通要通过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推动产业链向上延伸,不断增强产业链的竞争力。加快推进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高端纺织两大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编制向世界级集群提升行动方案,不断巩固集群核心竞争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骨干企业承担一批产业基础再造项目,突破标志性重大战略产品。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省级深远海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上海交大南通基地等重大平台建设,支持北大光电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发挥作用,加快技术成果转化和创新项目孵化进程,打造一批企业技术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平台,为产业改造升级提供强力技术支撑。坚持服务型制造为高端趋势,引导制造业企业从加工组装产品为主向“制造+服务”转型,从单纯出售产品为主向“产品+服务”转变,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拓展盈利空间、提升效益规模。
抓智能化改造推动数实融合。深入实施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坚持以数字变革引领全面转型,统筹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拓展传统产业发展新空间。加快推进光纤网络扩容提速、5G商用部署和规模应用,提升网络传输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加快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建设,建好产业数字化的“高速公路”。坚持以数字融合为核心。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新兴前沿技术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融合应用,重点实施一批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培育一批智能车间(工厂)、打造一批优质工业互联网平台。坚持以良好生态为保障。依托阿里、华为等头部企业云计算中心,建立智能制造服务资源池,招引集聚一批方案服务商。支持中天互联、大生集团等本地龙头企业输出方案和服务,带动广大中小企业整链式改造。
抓绿色化转型推动节能降碳。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是践行新发展理念、实现“双碳”目标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重塑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是重中之重。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传统制造业转型发展全过程,大力推广低碳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加快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升级改造,培育更多的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努力实现行业结构低碳化、制造过程清洁化、资源能源利用高效化。绿色低碳产业是制造业发展的全新赛道。南通可再生能源发展基础扎实,进一步推动风电、光伏等全产业链发展,探索建立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氢能、储能、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布局,力争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走在全省前列。集约节约是绿色低碳的应有之义。严控“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严格实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制度,为高质量发展腾出更多的用能空间、环境容量。更加突出以亩产论英雄的考核导向,实现更多的“腾笼换鸟”“凤凰涅槃”。
二是坚持集群建设、项目招引、企业培育三个重点
加快集群建设。充分发挥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优势,按照“龙头带动、配套跟进、全产业链发展”的思路,加快推动船舶海工、高端纺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等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力争三年培育3-4个超2000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出台《南通市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围绕船舶海工领域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试点建设,构建“232”工作体系(构建两类“联合体”,即协同创新联合体、稳定配套联合体,建立三种“机制”,即数智赋能机制、融资服务机制、人才引培机制,完善两个“体系”,即公共服务平台体系、政策保障支撑体系),持续提升核心配套能力,加快完善生产性服务业,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协同、绿色智能、安全可控的船舶海工产业链供应链生态。到2025年,全市产业链供应链生态培育机制优化完善、创新引领显著增强、发展质态全面提升。发挥开发园区载体作用,把打造产业集群作为开发园区的核心任务,按照“一主一新”原则,明晰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方向。强化全市域资源统筹,促进各园区产业错位互补、区域集聚、配套完善、协同发展。
加强项目招引。坚持“一切盯着项目干、一切围着项目转”,用更多的大项目、好项目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坚决摒弃“捡到篮子都是菜”,认真研究投资新机遇、产业新风口,筛选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力强、市场前景广阔的优质项目,以优质增量的持续引入,推动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全力推进省、市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全年新开工超5亿元工业项目200个以上,力争全年完成制造业投资超2100亿元。深入实施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配套协同发展南通行动方案,围绕6大重点产业集群和16条优势产业链,持续拓展与上海、苏南等地产业合作渠道,用好招商目录,“按图索骥”强化与上海、苏南等地的制造业分工协作,精准招引一批投资强度大、产出效益好的龙头基地型项目,靶向引入一批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专精特新项目,扎实推进一批市场前景好、企业意愿足的工业技改项目,推进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形成“顶天立地、铺天盖地”的项目建设良好局面。
聚焦企业培育。加快培育“链主”企业。以实施“1521”工业大企业培育、百企领航计划为抓手,打造一批领航型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兼并重组。重点支持细分领域核心技术、品牌以及延链、补链等并购项目。充分发挥南通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赋能基地功能,完善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机制。通过孵化培育、筛选发现、成长扶持,构建“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推进技术创新改造、产业链融合提升。对经营效益好、发展潜力大、列规信心足的小微企业,强化部门联动,加强统计、财务等业务指导和培育,加快升级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引导电动工具、家纺、健身器材等特色民生产业小微企业规范经营、创新创优、做大做强,充分挖掘释放发展潜力。
三是强化政策扶持、金融支持、营商环境三大保障
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离不开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良性循环、有效贯通和深度融合。
政策保障方面,发挥“支持制造业倍增和服务业繁荣50条”等政策组合效应,加强与国家和省产业政策衔接,统筹推进产业链锻造长板、补齐短板和生态建设,提升产业扶持政策的精准度和聚焦度。强化财政、土地、人才、金融等政策集成创新,构建多元化可持续的政策保障支撑体系,激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
金融支持方面,依托科创投资集团,用足用好创新发展基金,为科创企业化解融资难这一“成长烦恼”。探索设立南通产业母基金,积极参与产业链并购重组和重大项目的招商推进。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和金融机构开展多层次合作,多渠道促进银保企供需精准对接,探索供应链金融新模式,提高企业融资能力和流动性管理水平,提升金融服务产业水平。
营商环境方面,持续开展“营商环境提升年”活动,深入贯彻优化营商环境“66条”政策举措,推动行政审批“简而再简”、服务企业“好上加好”,打造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万事好通”营商服务品牌。弘扬企业家精神,将张謇企业家学院打造成为企业家的政治学院和精神家园。政府部门要大力营造诚实守信的法治环境,按市场规律办事,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形成“说到做到、马上就办”的好风气。
南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3年8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