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梅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智改数转”,提升南通制造业能级水平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全市推进“智改数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为我们更好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市工信局与市税务局、地方金融监管局等单位对该课题进行了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今年以来,南通围绕提前实现规上企业、新上项目“智改数转”全覆盖的目标,针对转型水平不高、转型意愿不强、转型基础薄弱等问题,在促改转、树标杆、强支撑等方面统筹发力,1-8月份实施2578个“智改数转”项目,累计覆盖3070家企业。通富微电等10家企业获评省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数量全省第五;梦百合等4家企业获评省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数量较去年翻番;招商局邮轮等2家企业获评省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全省第四;三家企业的典型案例入围2023首届长三角5G+工业互联网大赛决赛,总数占全省四分之一;273家企业获评首批省星级上云企业,总量创历年新高;49家企业通过两化融合贯标评定,其中AAA级贯标企业5家,数量全省第四。南通市、海门区获得省政府督查激励——推进制造业“智改数转”成效明显地区。
1.强化政策扶持。一是精准宣传推送。围绕智能制造企业进口设备免税、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人员税收激励等优惠政策的贯彻落实,举办专题“线上办税直播”、推送宣传信息、发放宣传材料,12377热线解答相关政策问题。以微信公众号打造本地云课堂品牌——税莫愁?云课堂,开展“税莫愁专家门诊”,实现纳税人通过电话预约或网站“挂号”,即可享受专业化、精准化咨询服务。二是加强政策落实。开展“千名税干进万企、促进发展送春风”走帮服行动,使税收政策直达市场主体;实施内外联动“双百工程”,招募百名“税收营商环境体验师”和百名“税收营商环境专员”,多角度、多层次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给市场主体一个稳定预期,撬动企业和全社会增加研发投入。三是优化惠企政策。印发《市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繁荣发展项目考核奖补办法》,“突出重点、明确目标、注重实效”地引导各区推进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修订完善《市区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实施细则》,大幅降低“智改数转”补助申报门槛(家纺、服装、印染企业申报智能化技改项目、工业互联网软硬件项目的投入要求,分别由500万元、200万元降为200万元、100万元),上半年已兑现市级“智改数转”等扶持资金1.06亿元,争取省级扶持资金6232万元,有效激发广大企业开展“智改数转”工作的内生动力。
2.强化金融支持。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印发《金融服务全市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的工作方案》,开展“科技金融服务提升年”活动,指导银行用好用足科技创新专项再贷款,支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引导资金投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二是优化考核导向。优化完善《2022年度南通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高质量发展评价办法》,评价办法专设“普惠金融”“制造业贷款”“金融服务”“创新支持企业”等指标,对普惠金融、制造业贷款、政银担合作、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情况加强考核,并进行季度监测。根据评价对象得分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并评选出2022年度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高质量发展先进单位及单项奖若干名,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先进制造产业集群的信贷投放,支持企业“智改数转”。三是扩容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对“智改数转”项目给予更多倾斜,上半年已为456家企业发放贷款27.96亿元;支持招商银行、江苏银行、苏州银行等加快“智改招贷”“通智贷”等本地化专项产品推广,全面助力我市制造业企业加快实施“LNG高端装备产品升级改造”(贷款8500万元)、“封装测试生产线技术改造”(贷款2000万元)等项目。积极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引导作用,通过股权投资方式支持创新企业发展,助力板块围绕优势产业链开展项目招引;依托“江海创投行”股权投融资对接系列活动,帮助260余家企业对接全国5000余家知名投资机构,已落实股权融资10.2亿元。鼓励融资担保机构做大业务总量,特别是围绕制造业企业“智改数转”加大融资担保业务规模,对制造业融资担保业务发生额占全部发生额比重超过30%的融资担保机构,按增量给予1%的奖励。在全省首创融资租赁服务“智改数转”等制造业发展系列活动,全市融资租赁企业1-7月份投放14.6亿元,同比增长224%。
3.强化人才支撑。一是优化人才招引。发布人才新政4.0,紧盯优势产业链重点企业,千方百计挖掘岗位需求,组织“才汇江海恰风华”高校校园行等活动,不断加强“智改数转”专业人才的引进、激励力度。上半年,全市组织企业赴外引才活动49场,提供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70221个;发布大专以上就业见习岗位9069个,组织3629名青年人才参加见习,较去年同期增幅分别为30%、35%。全市新增参保高校毕业生21889人,较去年同期增长57.54%,为我市制造业“智改数转”有效提供优质人力资源支持。二是加强人才培育。举办“星湖英才荟”智改数转专场等活动30余场,培训人数近三千人。支持江苏工院等院校和中天科技等企业联合开展装备制造类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支撑行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要,服务企业技术改造、工艺改进、产品升级。三是高频活动宣贯。组织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研修班、高端家纺等产业链“智改数转”专题培训班,举办江苏省工业互联网重点平台“领军汇”企业沙龙、船舶海工与装备制造行业“智改数转”专题交流会等活动,以两百多场活动、万余人次参与,营造全社会推广“智改数转”的浓厚氛围。
4.强化生态营造。一是完善服务支撑。坚持好中选好、优中选优,持续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软件研发等领域的国内知名服务商在通落户分支机构,累计洽谈对接市外服务商30余家,其中赛盟科技、瑞之云等十余家“智改数转”服务商已成功落户,北京百度落户正有序推进。推动南通·中关村信息谷开园,入驻134家数字软信类、科创类企业。整合行业协会等资源,为30家市外服务商提供协调办公场地、对接企业需求等服务,提升在通响应速度和服务能力。二是保护知识产权。实施知识产权“旗舰领航”工程,出台《关于知识产权赋能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发展的十条措施》,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出台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工作实施方案,去年全市共办理专利商标行政案件1531件,数量全省第一,3起案件获全省知识产权典型案例。高标准建成南通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服务备案主体3567家;通州家纺知识产权快维中心在近两年国家局考核中分居全国第一、第二。三是打造科创载体。加快构建全链条的科技创业孵化体系,围绕新一代移动通信、云计算等数字经济重点领域,通过贯通载体空间、集聚资源要素、提升专业服务、优化创新生态、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一体化、专业化、市场化的数字创业孵化链条。今年已认定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新增数列全省第三。
5.强化诊改联动。一是诊断服务提速。对照省“智改数转”诊断工作指引,公开遴选服务机构,分行业、分层级开展诊断。加强诊断监理监管,用好在全省率先自建的智能化诊断监理平台,实时监控,确保实效。二是改转服务提档。围绕本地服务商星级评定工作,征集、发布通用设备、新能源、建材等行业的典型应用场景、解决方案案例,着力为中小企业提供订单式、菜单化改转方案。加快招引市外诊断服务商落户分支机构,在通组建改转服务团队,为被诊断企业“即诊即改”提供技术支撑。三是平台赋能提质。推动船舶海工、高端家纺等重点产业集群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展全环节应用创新,以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上云上平台”。上半年,全市5个省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累计连接工业设备239.2万台,上线工业APP1.6万个,提供智能管理、安全生产、节能减排、产融创新等17项服务。四是细分行业提效。以申报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为契机,聚焦家纺、船舶海工及配套、汽车零部件三个细分行业领域,调研1203家中小企业、15家服务商,推出18项改造方案,摸排出553家企业的1013个改造计划和32个重点项目,加快构建升级一批赋能平台、普及一批共性应用等“八个一”行动体系,推进中小企业“应改尽改”。
6.强化标杆引领。一是高标准梯度培育。邀请专业机构、行业专家来通传经送宝、答疑解惑,引导产业链龙头企业先行先试、中小企业积极推进,加速迭代智能化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支持有竞争力的企业依托自身优势,积极创建标杆示范,上半年遴选市级智能车间81个、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试点示范项目45个、5G工厂23个,进一步充实省级标杆示范项目培育库。二是高质量龙头打造。深入实施《南通市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创新发展领军行动方案》,对完成国内领军示范目标的二级节点给予奖励。培育中天互联成为全国标识运营龙头企业,带动南通企业以全省5%的节点数,上半年创造了全省18%的接入企业数、15%的标识注册量和20%的标识解析量。定期不定期上门服务ASUN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4月份通过工信部“双跨”平台动态评价,排名全国第17位,较上年度大幅前移7位;带动全市5个省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上半年营收2.1亿元,同比增长21.5%。三是高水平安全保障。扎实推进工业信息网络安全管理,13家企业获评省星级防护企业,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实施“智改数转 安全守护”专项行动,依托晟晖大势安全云和360企业安全云,目标覆盖2800家中小企业,以完善、安全、可靠的数字基础设施保障数实融合深度推进。依托家纺产业大数据平台,在通州区率先开展可信数据空间建设,打造家纺设计图样数据安全可控传输应用场景,探索建设全国家纺行业首个可信数据空间试点。
今后,市工信局将会同相关职能部门系统推进“智改数转”工作,并认真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建议意见,持续发力数字经济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创新应用,以“智改数转”为我市重点产业集群和企业装上“智慧大脑”、搭好“数据骨架”,进一步推动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进一步优化服务供给。持续完善“免费诊断+有效投入补助+贷款贴息+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支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围绕企业“智改数转”创新产品、完善服务、信贷倾斜,鼓励高校、院所提供更多技术、人才支持,联合各方力量“线上+线下”多渠道开展政策解读、经验分享、供需对接等活动,全力破解“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
二是进一步聚焦目标导向。围绕“智改数转”三年行动计划中的各项目标任务,对标找差、倒排节点,以提高规上企业覆盖率、诊断企业转化率为抓手,全面促推全市制造业“智改数转”工作走深走实。通过标杆企业的示范引领、解决方案的复制推广,让广大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提高主动参与积极性,变“要我改”“要我转”为“我要改”“我要转”,加快实现规上企业“智改数转”全覆盖。
三是进一步提升能级水平。更大力度引导我市存量企业抢抓“智改数转”重大机遇,推动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深度融入制造业全流程,全力突破企业发展瓶颈,着力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增强南通制造业综合实力,为加快建成长三角北翼高端制造新中心提供有力支撑。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我市“智改数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南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3年9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