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第017号建议的答复
来源: 市工信局电子信息处 发布时间:2024-12-06 16:01 累计次数: 字体:[ ]

陈姝伃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发展南通市AI产业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行动在各领域各层次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工作,加强政策引领、产业集聚、技术创新、应用赋能,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是完善政策规划。先后出台《南通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南通市大数据发展规划(2019~2025)》《南通市“616”产业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等文件,进一步强化资源要素集聚,加强算力建设和供给,加快推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产业化,不断丰富方案和产品供给。目前,市相关部门正在编制《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实施意见》,从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培育典型应用场景、营造产业发展环境等方面加速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壮大。

二是推动产业集聚。积极引进人工智能龙头企业,找准细分领域通过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等方式,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振康机电从事高精度工业机器人及核心部件研发,累计为本地近50家企业完成了“机器换人”的自动化、智能化的产线改造;神州龙芯是我国第一个自主可控龙芯CPU及其应用方案研发企业,列入工信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潜力项目;图灵机器人拥有完整的机器人控制器平台与算法软件,产品应用于汽车、3C、金属加工、包装物流等多个行业;濠汉信息的电力视觉感知产品处于行业领先,正在拓展到化工、轨道交通、新能源、山火、环保等行业。

三是服务项目建设。今年上半年,我市人工智能相关产业在手实施超亿元工业项目10个,总投资约27.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2.4亿元。格陆博智能驾驶系统项目以智能底盘线控技术研发为主导,具有整车线控底盘系统匹配能力和智能驾驶系统集成能力,公司连续获评江苏省“潜在独角兽”企业,项目达产后实现年应税销售额不低于6亿元,年纳税不低于2000万元。南通中巽智能焊接机器人及系统集成项目由丹麦尼慕科技集团与上海中巽科技公司合资建设,按照智慧高端装备制造“灯塔工厂”进行规划建设,总投资7000万欧元,产品用于海洋工程、风能水电等领域,同时开拓建筑钢构、重型机械、电力设备等行业,达产后年应税销售6亿元。

四是营造发展环境。2022年来,我市出台《支持制造业倍增和服务业繁荣的若干政策意见》,支持企业围绕人工智能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优先纳入市揭榜挂帅攻坚计划,并对人工智能首台套装备及关键零部件给予补助。2023年,我市成功举办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论坛,结合国内外人工智能的最新发展趋势,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变革、产教融合、智改数转等方向展开讨论,推动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研究吸纳您的意见建议,加快推进我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支持南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建设,鼓励南通职业大学等高校设立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开展深度学习等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研究,探索新一代人工智能前瞻布局。鼓励重点企业开展AI芯片配套材料、智能传感器等底层硬件制造技术以及机器学习、自适应感知、新型交互模态等关键应用技术研发。鼓励在通研发机构和重点企业牵头国内外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人工智能领域技术攻关项目。充分发挥我市在集成电路、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特色优势,提升人工智能软硬件产品研发供给水平。加强机器人等融合型人工智能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促进多样化智能终端设备发展。

二是推进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梯度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工智能领域雏鹰、瞪羚、准独角兽企业,推动一批初创型人工智能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瞄准国内外行业地位突出、创新能力强的人工智能企业,创新招商模式,谋划一批重大产业招商项目。支持国内外人工智能企业总部落户南通或在通设立子公司,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或机构设立创新平台、孵化基地。推动南通中关村信息谷、如皋软件园、国际青创园等特色园区建设,加快集聚一批人工智能应用型企业,打造一站式人工智能产品和解决方案集聚区。

三是加快智能场景融合应用。深化“AI+制造业”场景应用,支持制造业企业探索工业大脑、机器人协助制造、机器视觉工业检测、设备互联管理等智能场景,优化和提升生产现场管理、产品质量检测效率等能力。加强人工智能与政务、城市治理、交通、安防等领域的融合应用水平,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数据分析、信息预测、战略决策及信息互联互通等政务服务领域应用,提升智能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在民生、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创新融合应用,不断提升社会公众对人工智能的感知度与参与度。优化升级“南通百通”“惠企通”等平台,全面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完善数字公共服务体系。

四是构建优质创新发展生态。实施江海英才计划,打造“评价、引进、培育、平台、服务”一体的人才创新创业生态链。强化“双招双引”联动机制,瞄准京津、沪杭、广深等地及海外人才集聚地,加大招才引智工作站和离岸孵化器的布局力度,精准引入高端人才。加强在通高校人工智能学科建设,培养一批本地化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复合型人才。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进5G组网,扩大核心骨干网传输能力,前瞻性研究布局6G网络技术储备。加快网络设备、网络应用IPv6升级改造,加大工业领域IPv6部署力度。推进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统筹部署物联网感知设施和信息采集系统。

再次感谢您对我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在今后的工作中,如有新的意见建议,请随时与我们联系沟通。

南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4年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