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翌冬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建设聚力创新、自主可控的先进制造业体系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部署要求,南通围绕新型工业化“关键任务”,毫不动摇抓好产业倍增,坚定不移筑牢制造业根基,依托全市6大重点产业集群和16条优势产业链,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616”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其中,“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和“高端纺织”集群获评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2023年,六大重点产业集群规上企业总数超3900家,实现产值1.08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增幅10.7%,占全部规上工业产值(1.37万亿)的79%;今年1-6月,实现产值5881.4亿元,增幅5.4%。总的来看,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我市有基础、有优势,但与苏南等兄弟城市相比,也还存在明显的短板不足:
一是总量质效有待提升。今年1-4月,苏锡常宁累计工业开票销售分别为16707.1、8514.6、6389、5632.7亿元,我市为4992.3亿元,不到苏州的1/3,约为无锡的1/2。
二是产业结构不够优。我市制造业总体仍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产业质量、层次尤其是产业强度指标相比,存有较大差距。其中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快。全市规上企业亩均税收13.1万元,低于苏锡常宁的28.3、27、23、47.7万元;战新产业产值占比偏低,2023年占比37.6%,低于全省平均3.7个百分点;未来产业仍处于探索布局阶段。
三是创新能力不够强。全市拥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39家,少于苏锡常宁的2834、1642、1186、1356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42家,而苏锡常宁分别有1294、507、335、515家。R&D占比2.82%,低于全省(3.2%),更低于苏锡常宁(苏州4.1%、无锡3.4%、常州3.39%、南京3.82%)。
下一步,我局将继续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部署要求,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制造业,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一是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方向,筛选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力强、市场前景广阔的优质项目,以优质增量的持续引入,推动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提升产业链整合力,打造“拆不散、搬不走、压不跨”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一方面,加快推动传统产业焕新。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以“产品高端化、装备智能化、工艺现代化、效能绿色化、产业数字化、生产服务化”为方向,聚焦轻工、纺织、冶金、化工、建材、机械加工等六大行业领域,开展“淘汰落后、老旧更新、绿色转型、产品提档、布局优化”五大行动,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塑产业发展新优势。另一方面,加快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根据我市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科学把握差异化、阶段性发展特征,分类推进、精准施策,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引领全市“616”现代产业集群加速崛起。聚焦具有战略性意义、市场处于快速成长期的领域,打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商业航天等战略引领类集群;聚焦产业基础好、市场进入成熟期的领域,打造海洋装备、高端装备、新能源等战略升级类集群;聚焦基础支撑作用明显、融合赋能强的领域,打造新材料、新兴数字产业等战略支撑类集群。
二是聚焦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仅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还要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第一,明确发展方向。按照“历史有沿革、产业有基础、市场有前景、企业有意愿”的基本思路,重点围绕未来空天、未来海洋、未来能源、未来材料、未来通信、未来健康六大方向,积极布局低空经济、深远海装备、新型储能、第三代半导体、通用人工智能、细胞和基因技术、合成生物等细分领域,聚焦产业主攻方向,加快培育特色未来产业。第二,攻关前沿技术。推动科技与产业联动,构建“源头创新—技术转化—场景应用—产业集群”的未来产业培育路径,建成一批起点高、实力强、机制活的新型研发机构和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以基础研究带动应用技术突破、以技术引领产业发展、以产业推动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以场景示范带动产业发展,开放一批未来产业应用场景,围绕装备、原材料、消费品等重点领域,面向设计、生产、检测、运维等环节打造应用试验场,以产品规模化迭代应用促进未来产业技术成熟。第三,培育企业梯队。鼓励现有行业头部企业布局未来产业前沿领域,通过内部创业、投资孵化等培育未来产业新主体,支持企业牵头科研院校搭建未来产业创新联合体。鼓励创新创业型中小企业、高成长性企业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发展,瞄准产业链高价值环节,不断强化专业化协作和配套能力,持续提升细分领域创新能力。建设未来产业创新型中小企业孵化基地,梯度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小巨人”企业。
三是厚植产业发展丰沃土壤。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体系,提升要素优化配置的能力,使各类资源在自由流动中实现高效配置、产业各发展环节在有效衔接中实现贯通。以国家首批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试点为契机,加强规划、生态、金融、人社等部门联动,构建协同发展新生态。保障产业用地需求。深入实施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推动乡镇工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进一步腾退盘活低效工业用地,为重特大项目预留一批区域位置优、设施配套全的成熟地块。积极向上沟通争取,统筹谋划设立沿江化工园区沿海拓展区,探索建设通州湾大石化基地。保障环境容量需求。实行全市环境容量指标市级统筹,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新增部分环境容量,以存量调整腾出部分环境容量,以市场化手段解决部分环境容量。合理调配重大项目污染物排放指标,多渠道挖掘减排潜力,着力保障重大项目落地。保障企业融资需求。加大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对制造业支持力度,优先支持制造业企业融资,释放更多信贷资源支持服务实体经济。全面整合各类产业扶持资金,充分发挥科创基金、产业母基金的放大带动效应,健全完善全生命周期股权基金支持体系。保障人才用工需求。建立多层次、多梯队、适应产业发展和创新需求的人才支撑体系,重点引培一批招商引资、资本运作、项目管理、科技创新等领域高端人才,不断满足重点企业、重大项目用工需求。
南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4年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