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胡斌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推动我市船舶海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已收悉,感谢您对南通船舶海工等产业的关心和支持,为船舶海工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我局对该课题进行了认真研究,海事、科技、人设等市有关部门也提出了协办意见,现答复如下:
船舶海工是南通的城市名片、产业地标。2022年,南通市牵头“南通市、泰州市、扬州市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集群”被确定为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同时南通还成功入选全国首批“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试点”城市。近年来,围绕船舶海工产业集群发展,我市重点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积极构建两类联合体。一是打造协同创新联合体。与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合作,总投资6亿元的省船舶与海洋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在南通落地。实施一批揭榜挂帅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成功攻克豪华邮轮、大型LNG运输船等总装制造技术和深海观察窗、自升式平台抬升系统等关键配套设备生产技术,累计9个项目获省支持,带动研发投入9.2亿元。二是打造稳定配套联合体。根据重点企业供应商分布情况,绘制产业链图谱。针对船舶行业供应链短板,主动对接外省关键配套企业,推动“总装+配套”企业紧密协作,引导“船企+钢企”长期合作,化解原材料价格波动冲击。
二、建立健全三项工作机制。一是健全数智赋能机制。实施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行动,市级资金安排1000万元为船舶海工企业提供免费诊断,积极引导达索、华为等知名企业深化合作。振华传动智能化焊接车间、招商局重工激光数字制造中心等均达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中远川崎智能船厂作为船舶行业全国唯一试点示范项目,“智造”成果在集群内外推广复制。招商重工被评为2023年度国家绿色工厂。二是健全融资服务机制。支持企业和金融机构合作,提高融资能力和流动性管理水平,筹备组建国有外贸集团,支持船舶企业开展接单、开具保函等进出口业务。印发《金融支持船舶海工集群指导意见》,设立专项信贷规模,制定专门授信方案,探索建立新型供应链金融模式。三是健全人才引培机制。会同工信部人才中心共建国家“专项人才集聚区”,近三年国家人才计划、省双创等人才计划入选数全省领先。成立省港口产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全市职业院校共建产业学院60余家,南通职大、江苏工院、江苏航院分别组建3个产教联合体,南通大学高水平筹建船舶海工研究院。南通理工省海工装备低碳工程中心、江苏航院船舶海工产教联合体、新扬子造船现场工程师等项目均获省立项。
三、构建完善两大体系。一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按照“国际知名、国内领先”定位,高水平打造南通船舶海工产业展,招引上下游企业“走进来”,支持企业全面开拓国际市场。2023年200多家知名企业参展,签约19个供需项目。支持CCS(中国船级社)、ABS(美国船级社)等5大船级社在通设立分支机构,为集群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检测检验等服务。建成省海洋工程装备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实施中国(南通)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为企业提供质量检测、知识产权“全链式”服务。二是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印发《加快制造强市建设实施方案》、《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配套协同发展南通行动方案》、《南通市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行动计划》,与泰州、扬州签署《南通市、泰州市、扬州市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落实三年行动方案,进一步夯实支持产业发展的基础配套能力。
通过实施“232”工作体系,我市船舶海工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集群发展增势良好。2024年1-6月份,全市370家规模以上船舶海工及相关企业实现产值996亿元、同比增长4.2%。上半年,我市造船三大指标总体情况与全国同频,呈现积极向好态势。全市造船完工量271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0%,占江苏23%、全国11%。新承接订单677万载重吨,同比增长66%,占江苏30%、全国13%。6月底,全市企业手持订单2046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4%,占江苏27%、全国12%。海工装备制造领域,我市企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企业交付各类海工装备(模块)30艘(座)。新承接订单42艘(座),以海上风电导管架、LNG储罐等海洋风电、模块类产品为主。手持订单82艘(座),包括FLNG、FPSO、风电安装平台、疏浚船、模块等产品。预计到2027年都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但正如您在建议中所指出,尽管南通船舶海工产业正处于高景气市场周期,但仍存在如新承接产品附加值和技术水平较低、核心关键配套设备自主化率不高、高端人才储备和供给不足等问题。为此,结合建议所提出的几个改善方向,我们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着力加大产业扶持,在引导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安全可控的产业链生态、强化金融支持、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等方面持续发力,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打造体系完备、高效协同、绿色智能、安全可控的世界级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工作:
一、谋划新兴产业布局,引导产业转型升级
围绕智能、绿色、深海、极地等方向,持续进行船型设计维护和优化,推动集装箱船、油轮、散货船等主流船型绿色化升级换代,发展氨/甲醇燃料等清洁能源动力船。提高气体运输船/加注船,大型汽车运输船、化学品船、LNG动力挖泥船等特种船舶的建造能力和市场占有率,打造一批品牌船型。推动海工装备实现自主设计、系统集成、项目总包等能力提升,积极拓展深远海大型养殖平台、海上作业保障装备、大型海上旅游综合体、海上制氨等新概念装备领域。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等政策支持,聚焦突破浮式生产储卸平台油气处理模块、波浪补偿装备、系泊系统等海工关键系统设备。
二、着力产业链融通发展,构建安全可控生态体系
引导产业链上下游融通发展,促进链上企业本地化合作交流。定期举办南通市船舶海工产业展暨同期系列活动,打造船舶海工产业长三角一体化合作交流平台,为建设好国家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试点城市,加速打造世界级船舶海工先进制造业集群,将于9月12-14日举办2024南通船舶海工产业展。强化产业链配套环节,提升集聚效应,着力推动甲板机械轻量化、舱室机械自动化智能化、通导设备模块化集成化、电子电气设备系列化模块化网络化、材料产品高端化定制化、舾装件生产自动化,进一步提高本地配套率和全球市场份额。提升高端供给,加大绿色动力与减排、控制系统、通信导航、海工装备专用配套设备等弱势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支持力度,逐步改善高端供给“不充分”局面。积极推进船舶海工配套企业由设备供应商向系统集成、方案供应商转变,形成全方位、高水平、专业化服务供给能力。补产业链短板,依托集群总装制造规模优势,顺应全球产业转移的趋势,强化配套设备企业招商引资,整合技术、人才、品牌等资源,补高端关键配套设备的短板。进一步提升船舶与海工装备配套规模优势,加速提升甲板机械、舱室设备、舾装设备等配套产品的关键零部件、关键材料的国产化水平,推进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努力提高配套设备的质量稳定性和技术可靠性。
三、重视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修船业务绿色转型
引导企业向高效、低碳、循环方向发展,鼓励升级改造高耗能高污染设备,加快应用新型节能环保设备和工艺。推动一批骨干企业加快实施环保处理工艺提升改造,在内场板材预处理等环节推广使用水性漆、升级改造涂装房综合治理VOCs。发展绿色加工、绿色焊接、绿色涂装等绿色造、修船技术,推动企业建设一批屋顶光伏使用新能源绿电,推广使用超高压水、冰粒射流除锈等绿色修船技术装备产品,着力构建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
四、深化银企对接,创新金融赋能方式
持续推进政策落地落实,深入贯彻落实《南通市金融支持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集群的指导意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产业信贷资源投入,支持船舶海工企业强链补链、转型升级。积极发挥南通市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作用,加大对船舶海工企业宣传力度,努力提升企业融资便捷度。靠前协调解决企业融资、担保、保函等困难,同时向上争取更多金融资源,提升各类金融政策覆盖面、精确性和便捷度。持续开展融资对接服务,根据集群 企业和融资需求,定期推动至银行机构,实现企业名单和需求共享,提高专业金融服务质效。
五、完善人才引培机制,筑牢产业发展根基
加强人才招引,重点引进并优先支持船舶海工领域高层次创业领军人才,按人才层级最高可给予人才(团队)最高1000万元的创业启动资助,重大顶尖人才项目可一事一议,不设上限。重点人才可使用高层次人才周转事业编制,三年周转期内享受事业身份待遇。三年内获得国家主管部门承办大赛一、二、三等奖并落户南通的船舶海工人才项目,分别给予最高50万元、30万元、10万元“落地奖”,优秀项目直接推荐参加市“江海英才计划”。强化人才培育,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深入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持续优化职业技能竞赛,搭建船舶海工产业工人职业成长平台。强化金融支持,探索设立“人才保”产品,充分发挥市科创基金作用,对获“江海英才”市级引进专项(产业类)200万元(含)以上资助的个人或300万元(含)以上资助的团队项目,获资助之日起三年内,市“江海英才”天使投资基金原则上给予100-500万元股权投资,其他项目择优投资,最高不超过500万元,投资期限原则上不超过五年。设立“江海英才贷”,鼓励商业银行、科技银行为高层次人才(团队)创业企业提供最高1500万元贷款。
南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4年8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