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晗希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制造业智能化进程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全市推动智能制造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为我们更好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市工信局与市委金融办、市科技局、教育局、税务局等单位对该课题进行了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今年以来,我市持续开展“智改数转网联”攻坚行动,深入实施诊改联动、千企提升等工程,1-7月实施“智改数转网联”项目2079个。通过逐一梳理4591家自评估达到两化融合水平二级或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一级的企业发展现状,全面摸排、发动优质企业积极创建省级标杆示范,全市“智改数转网联”示范企业申报数量创历年新高的同时,以点带面加快制造业企业智能化发展进程。
一是加强政策引导。严格落实好“允许先进制造业企业按照当期可抵扣进项税额加计5%抵减应纳增值税税额;符合条件的先进制造业纳税人可以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退还增量留抵税额;企业在2018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期间新购进的设备、器具,单位价值不超过500万元的,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不再分年度计算折旧”等税费优惠政策,持续加大政策精准推送,不断优化税费服务,确保制造业企业及时、准确、充分享受到政策红利。常态化更新“智改数转网联”惠企政策码,新增制造强省建设专项资金、制造业贷款财政贴息资金等相关内容,更新如皋、启东等地政策相关内容,进一步便利广大企业掌握最新惠企政策,申报扶持资金。录制智能化技改、数字化转型等惠企政策解读视频,进一步扩大政策申报要点的知晓面,不断提高企业申报成功率。
二是加强活动造势。举办省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示范企业申报培训、省“智改数转网联”推进会精神学习交流等活动,邀请省厅领导、资深专家来通传经送宝,近三百余家企业参加。分行业、分场景拍摄案例视频,重点推广MES、WMS、EMS等系统,进一步便利企业按图索骥、照方抓药。
三是加强业务辅导。对照示范企业申报要求,制作纺织、船舶行业示范智能车间申报指南,有力简化企业学习成本。依托南通市“智改数转网联”星级服务商,组织23位业内专家,建立省级智能车间申报工作公益服务团队,分行业靠前支持各板块的摸排、辅导等工作,有力支持企业申报准备工作。
四是加强产学研用融合。滚动实施“揭榜挂帅”项目攻关,通过“企业出题、政府立题、人才破题”方式,鼓励龙头企业牵头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前两批20个项目有序推进,联发纺织的微纳米面料等13个阶段性成果已在生产中运用,2024年第三批遴选的20个项目正在揭榜对接阶段,将集聚全国的创新资源攻关技术难题。在通职业院校已成立对接全市船舶海工、高端纺织等重点产业的6个政产学研协作基地,组建“新丝路”航海职业教育集团等12个职教集团(产教联盟),省级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数苏中苏北领先。
五是加强金融支持。加快推广“智改招贷”“通智贷”等14个本地化金融产品,为456家企业发放专项贷款92.6亿元。注册登记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私募基金62只、智能生物药品制品制造22只、人工智能相关设备制造11只,占私募基金总数的24%,有效助力制造业智能化发展。
近期,省工信厅陆续完成评审和公示,南通入选“智改数转网联”标杆企业1家、全省并列第三;智能工厂17家、全省第五,数量较去年增加70%;智能工厂95家、全省第六,数量较去年增加280%。通过标杆引领、以点带面,南通“智”造实现了“高原扩容、高峰林立”。下一步,市工信局将会同相关职能部门持续推进智能制造工作,并认真听取人大代表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建议意见,更大力度加速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进程。
一是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持续扩大市、县(区)资金惠及面,加速各级惠企资金兑现,适当扩大奖补范围、加大扶持力度。结合近期国务院、省政府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以各项惠企政策激发企业改转动力,加快推动制造业企业“智改数转网联”。
二是进一步强化人才支撑。依托区域相关高校和优势企业,持续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做到补短板强链条。谋划推动完善在通高校专业发展布局、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效。聚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更多专业基础扎实、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人才。
三是进一步强化金融赋能。鼓励基金投向智能制造相关产业,助力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组织开展“普惠金融园区行”“千名行长进万企强链兴企大走访”等活动,充分发挥银行、地方金融组织作用,高效对接企业需求,提高企业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鼓励银行与企业签订智能制造贷款合作协议,提供贷款便利化。
南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4年8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