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平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优势产业创新发展的议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南通依靠工业起家,强大的工业基础始终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最大支撑和底气。改革开放之后,南通抢抓机遇、坚守实业,工业经济进入发展快车道,工业产值从1987年的100亿,到2003年超千亿,不到二十年实现了从百到千的跨越。进入新时代,南通制造业发展从“数量追赶期”向“质量提升期”加快迈进,呈现出稳中有进、转型加快、争先攀高、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分别为36.9%、37.8%、38.4%、38.3%)。全市船舶海工、高端纺织、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六大重点产业集群产值实现产值10848.6亿元,同比增长10.7%。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越来越大、拉动效应越来越明显,已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定盘星和压舱石。
但我市制造业发展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和问题:制造业总体仍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我市工业应税销售与常州的差距逐年拉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还不快,规上工业亩均产值、亩均税收等均不及苏南。新兴产业占比偏低,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37.6%,低于全省平均。未来产业仍处于探索布局阶段,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等产业基础还不够扎实。
南通靠制造业起家,也必须靠制造业走向未来。今年年初,吴书记在全市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上指出,要扛起经济大市应扛的责任,归根结底要靠工业,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南通现实所需、前途所在、优势所定、使命所系。下阶段,市工信局将紧抓新型工业化契机,以制造强市为统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统筹推进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加快建设“616”现代产业体系,持续做大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切实为中国式现代化南通新实践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具体举措如下:
一、实施招强引优工程,扩大优势产业创新发展空间
一是强化重大项目推进。始终坚持“项目为王”,突出工业项目主体地位,围绕重点领域、战新领域、未来领域早上、快上、多上项目。优化项目招引落地、开工建设、竣工投产全链条跟踪服务机制,持续实行“一季一观摩、一季一点评、一季一考核”的项目推进机制。加强行政审批、用地用能、金融支持、人才招引等方面的服务保障,加快推动通州湾中国石油南通新材料基地、启东华峰瑞讯生物新材料、海门中天绿色精品钢项目一期二步等一批重大项目尽快开工建设。二是优化项目招引路径。积极招引世界五百强企业、中国五百强企业、央企国企、上市公司,广泛引导在外通商回乡投资。创新招商方式,深耕上海、苏南以及欧美、日韩等重点区域,在上门招商、驻点招商、委托招商的基础上,围绕“616”产业体系,描绘产业地图,开展产业链招商,大力招引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层次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型、基地型项目。三是加大设备更新力度。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决策部署,摸排工业领域设备更新需求、本地优质设备供给、项目融资需求三项清单,组织举办形式多样的对接活动,打响“好装备·南通造”品牌,促进先进设备供需对接,加快提升设备供给能力。
二、实施创新驱动工程,提升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是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持续优化“泛科技型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小升高培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重点科创企业”五级梯次培育体系。完善企业研发机构梯度培育机制,支持建设企业技术(工程研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研究院)等企业研发机构。持续扩大创新产品应用,强化首台(套)重大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推广应用。二是推进产业协同创新。建立健全‘一市场两中心多平台’创新平台建设体系,建设南通市科技大市场,打造江苏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江苏省光电技术创新中心。大力推进产业协调创新发展,实施制造业(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培育行动,打造产业协同创新联合体。三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聚焦我市六大千亿级产业壮群强链、海洋产业发展及未来产业布局,积极承接与我市产业关联度较高的国家实验室分支机构。支持南通先进通信研究院与清华大学深化合作,实施“登峰计划”重点项目。完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机制,积极争取顶尖科研成果在南通落地转化。以省重点技术创新导向计划为基础,大力争取省“1650”产业体系协同攻关项目。以“揭榜挂帅”方式支持重点产业“卡脖子”技术攻关,研究制订市级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导向计划。四是推动产业人才集聚。聚焦“616”产业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和产业链“卡脖子”难题,与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共建产才融合集聚区,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具备突破能力的高端人才。每年定期开展南通企业家“走进清华”活动,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本土实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推动企业与人才双向奔赴。持续开展优秀产业工人培训,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常态化为产业发展提供优质人力资源。
三、实施集群培育工程,打造优势产业特色名片
一是推动集群强链补链延链。船舶海工产业。发挥地标产业优势,强化向海发展导向,主攻高技术船舶、海工装备制造两大核心,提升关键零部件配套能力,加快发展配套服务业,打造体系完备、高效协同、绿色智能、安全可控的世界级产业集群。高端纺织产业。对标国际领先纺织产业集群,发挥市高端纺织产业集群发展协同推进机制优势,加快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持续增强集群企业创新引领、设计赋能、数实融合、合作开放水平,加快打造专业化特色化世界高端纺织产业先进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封装测试为主攻方向,支持集成电路产业向设计、制造及材料和设备等领域前延后伸。探索通信线缆领域新型工艺,提升龙头企业竞争力。依托行业龙头企业,打响国家“电子元器件工业名城”品牌。支持本土软件企业加快核心技术及产品的推广应用。新材料产业。以高水平建设通州湾绿色化工拓展区为契机,构建“一区一主导”产业布局,打造特色鲜明、差异化发展的新材料产业体系。如东重点聚焦高端专用化学品、石化下游新材料产业链,崇川聚焦纤维新材料、环保新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等多领域协同发展,南通开发区做优做强化工新材料产业链,如皋重点发展电子新能源材料产业链,海安向磁性材料中下游高端产业发展,通州湾全力打造沿海高端绿色新材料基地,力争集聚形成国内一流产业集群。高端装备产业。聚焦工业母机、成套设备、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机器人等领域,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一批首台(套)重大装备,大力提升高端装备制造供应链稳定性和配套能力,推进产业链做强做优。新能源产业。加快推动光伏产业重特大项目建设投产,支持企业提升组件产能和电站集成能力。围绕风电产业主机企业,带动主机研发,加快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储能产业、氢能及燃料电池全产业链布局发展。
二是大力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做大做强海洋工程装备、海洋船舶、海洋新能源等优势产业,转型提升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海洋工程建筑、海洋旅游等支撑产业,培育壮大海洋生物医药、现代海洋服务等新兴产业。依托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新能源等产业发展优势,加快布局氢能、深远海技术等未来产业,规划建设通州湾石化双循环基地,构建海洋产业新质生产力集群。
三是加快布局未来产业。按照“历史有沿革、产业有基础、市场有前景、企业有意愿”的基本思路,重点围绕未来空天、未来海洋、未来能源、未来材料、未来通信、未来健康六大方向,积极布局低空经济、深远海装备、新型储能、第三代半导体、通用人工智能、细胞和基因技术、合成生物等细分领域,聚焦产业主攻方向,加快培育特色未来产业。
四、实施产业协同工程,助力优势产业共享共赢
一是系统总结合作经验。全面系统总结我市苏锡通园区、市北高新区等合作经验,特别是宏观眼界、发展理念、产业规划、项目导入、运行机制、管理模式等,进一步理清思路、明晰路径,提炼形成产业协同的“南通经验”。依托市级专班,组织市级部门、各县市区、各开发园区专题学习、深入研讨、精准对标、全面推广,在各地、各园区形成经验互鉴、成果互比的良好氛围。二是加快合作园区建设。依托17个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加强与沪苏两地园区、智库、规划院所等合作,共建一批产业集聚、规划合理、要素完备的特色区中园。规划上,在已有园区内划定3到5平方公里合作区域,以小区块起步推动大园区的合作共建。建设上,完善园区“九通一平”基础设施,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提升软硬件配套。要素上,通过园区合作,驱动人才、资本、生产、技术、贸易、信息等要素的高效流通,实现要素集聚与共享。项目上,可聚焦现有园区,加快导入在谈重点项目,以重点项目为先导和牵引,启动新园区合作共建,尽快形成一批标志性合作成果。三是加强高频互动对接。频次上,进一步深化对沪苏的走访频次与力度,开展“走亲戚”“串门式”的高频对接,把双方的话语体系协同起来,深化业务交流、信息共享、要素互通,做到长流水、不断线。层级上,找准最合理、最有效的对接对象,市级部门应以沪苏区级部门为主要对象,交流产业现状与规划,梳理对接需求与方向;各县市区应直接与沪苏两地县市区、工业园区互动联系,以项目为切入点开展对接交流。方式上,可定期不定期开展小型招商推介活动,营造合作声势;更重要的是,以3-5人灵活多样的小分队模式,精准对接项目需求、摸准摸透最新情况,深入开展交流合作。四是完善优化配套服务。政策上,研究、参考沪苏两地的好经验好做法,针对两地企业、项目需求,制定我市产业协同专项政策措施。团队上,组织懂产业、懂经济、会招商、会服务的干部配强工作队伍,切实提高人员的专业程度、对项目的响应速度,以及攻坚克难的工作力度。配套上,重点合作园区应尽量完善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配套,提高公共服务效能,降低企业商务成本。比如检验检测、律所、金融等服务机构,酒店、学校等设施,以全方位、更贴心的营商环境,助力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
南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4年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