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平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大南通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和扶持的建议收悉,结合市财政、科技、人社、银保监等部门的会办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企业入库培育和动态管理
我市着力构建优质企业孵化培育、成长壮大的全生命周期梯次培育体系。市科技部门通过搭建科技企业培育基础数据库,动态管理我市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科创项目等数据。重点聚焦科技种子企业的挖掘及培育,定期更新企业知识产权、工商登记等信息,分析出可培育成高新技术企业的目标企业。增设企业摸排功能,在大数据匹配支持下企业按自主填报信息,全面摸清企业基本情况,为高企培育及产业分析提供有力支撑。市工信部门积极打造创业型、科技型到专精特新、单项冠军的梯度培育格局。大力实施小微企业列规增收三年行动,支持成长性高、市场前景好和技术含量高的小微企业入库培育、提档升规。发挥好企业培育“蓄水池”作用,持续开展“创新型中小企业评价”,广泛遴选企业入库培育,不断充实优质企业的基础力量。强化对入库企业的动态管理和服务指导,引导企业加强研发、规范管理、做好申报。扎实推进专精特新服务专员制度,充实调整服务队伍,增强服务力量,“一企一策”为企业精准提供创新、融资、人才、市场等专业服务。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工信部《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我省《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精神,加强对各类入库培育企业的动态管理和服务指导,细化对已获评企业和后续储备企业的扶持举措,并进一步发挥好我市“专精特新”专员制度作用,强化对企业发展动态跟踪和精准服务。
二、关于发挥平台作用鼓励引导企业创新发展
我市大力推进工业集聚、创业创新和产学研平台建设,目前,建有3个四星级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拥有国家、省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1家、22家。培育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4家,创成全省唯一2家创新成果产业化公共服务平台,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90家。同时,引导各地发挥诸如上海交通大学等多家高校技术转移南通分中心,以及全国大院大所建立的分布在16个优势产业链的920余个校企联盟作用,有效促进产学研及人才等多方合作。创成国家级、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2家、29家。截至2022年,市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114家,市级重点实验室105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48家。2021年底,南通市政府联合中国工经联成立全国首个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赋能基地,集聚优势资源,强化研讨交流,助力企业培育。全市各类平台助推我市优质企业发展作用日益显现。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狠抓创新平台打造。力争在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培育方面持续取得突破,实现总数在省内位次的赶超前移,形成国家级、省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梯度培育体系,力争“十四五”新增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3家以上,力争培育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0家以上,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00家以上。
三、关于加强对专精特新企业的资金扶持和融资服务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对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资金扶持力度。市财政部门推动政府投资基金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发展方向,通过“母子基金”模式设立若干子基金,构建从企业孵化、到创新融资、到产业扩张的全生命周期股权基金支持体系。目前,已对大地电气、捷捷微电等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进行了投资。2022年,工信等四部门联合出台《金融支持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专项方案》,加快建立金融支持专精特新培育长效机制。同时,充分发挥“苏科贷”、“通科贷”等科技金融产品作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目前,“通科贷”贷款规模超过40亿元,“苏科贷”贷款规模超过15亿元。科技部门全面推行科技保险,探索开展“活动积分贷”,并进一步健全融资助企服务机制,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型企业和“苏科贷”备选企业等融资对象“白名单”,不断优化金融供需对接质效。市银保监部门牵头推进实施《南通市银行业保险业“科技金融服务提升年”活动方案》,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加大对重点领域支持力度。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推动《关于进一步深化知识产权金融工作的意见》实施,加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支持力度。
下一步,我市财政部门将针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阶段早、规模小、重技术的普遍特征,推动市政府投资基金继续靠前服务,帮助被投企业拓展市场、优化管理,协同被投企业进行机制调整战略梳理,促进品牌提升。科技等部门将进一步发挥南通创新发展基金和“苏科贷”“通科贷”“科创贷”等科技金融产品作用,并鼓励创投资本、社会资本加大对我市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的企业以及科技型、高成长性等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银保监部门将进一步深化“四保障六提升”行动,提升科技创新金融服务质效,及时更新企业清单,组织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推动融资需求与金融供给有效匹配。
四、关于完善服务专精特新企业机制
企业培训方面,从2021年起,市工信局依托张謇企业家学院,牵头对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主要负责人开展一轮系统化培训。截至目前,已围绕优势产业链、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创新型企业培育等主题开办培训班23期,成功培训包括全市小巨人企业,省、市专精特新企业在内的企业负责人2300人次以上。每年通过举办拟培育企业政策宣讲会、专题培训班、申报辅导培训会等形式,指导企业规范经营、积极申报。举办“专精特新”企业对接资本市场等专题活动,邀请专家为家有意愿企业提供面对面指导和个性化辅导。同时,聚焦企业需求,充分利用全市星级平台机构,举办专场公益培训,提升企业在经营管理、市场开拓等方面的能力。
企业引才方面,我市不断推动人才政策迭代提级。2021年出台人才新政3.0版,在全省率先构建从大专生到博士的人才津贴补政策体系;2022年出台3.0版政策补充意见,创新推行人才津补贴“3+2”政策,支持人才在市区购房安居,并将原先3年的生活津贴享受期延长2年,最多可享受5年。今年7月,发布人才新政4.0版,突出对招引急需紧缺高端产业人才、集聚青年人才的政策支持。同时,推动人才载体优化提能。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有省级以上博士后设站单位115家、省级以上留创园15家。推动人才招引加速提效。开展进园区、进高校、进考点、进集市“四走进”活动,举办“滨江夜·梦工厂”人才夜市活动,充分释放引才诚意,2022年全市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4.81万人,增幅达60%。
下一步,市工信部门将继续依托张謇企业家学院持续推进素质提升工程,不断完善课程编排,丰富教学内容,加大对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思想引导和业务引导。继续发挥单项冠军赋能基地作用,加强市内外优质企业对接交流,吸聚各类优质资源,助力我市专精特新企业加快成长。同时,继续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加大对拟申报企业专业辅导。市人社部门将继续完善人才专员服务机制,为重点企业实地把脉人才需求,量身定制引才方案,建立专属引才档案,实现“一企一档”动态管理。创新引才手段,完善“VR看南通”功能定位和内容模块,打造“城市—县区—园区—企业”一体化沉浸式环境体验。运用数字化思维,编制产业人才地图,将人才数量、类型、流向、分布与产业布局有机衔接,开启“按图索骥”精准引才新模式。同时,加强部门间的横向联系,借助各种契机和更高层次平台开展嵌入式引才。
您在建议中针对“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提出了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的建议,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我们将根据工作实际予以参考。衷心感谢您对我市中小企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
南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3年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