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燕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市工信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全市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取得扎实成效。
一是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目前,全市拥有工业企业约5万家,规上工业企业6794家;2012年以来,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7%,高于全省平均1.4个百分点。2022年,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25万亿(规模全省第五);工业应税销售突破1.3万亿,占全省7.5%;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8.4%;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7%;全市工业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的28%;工业税收占全部税收的36.5%,工业已成为推动共同富裕、增强经济活力的坚实支撑。
二是产业链群加速形成。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我局牵头实施产业倍增三年行动计划,出台《关于加快制造强市建设的实施方案》,提出将南通打造成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上的重要节点、江苏制造强省建设的重要支点、苏南制造业协同发展的重要伙伴。我们加快产业链群打造,形成了以船舶海工、高端纺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等六大重点产业集群,以及十六条优势产业链为核心的“616”产业体系。2022年,六大重点产业集群实现产值9200亿元;我市“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和“高端纺织”集群成功获评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牵头成立8条产业链党建联盟,形成产业链企业+属地部门+智囊机构的协同推进模式。
三是企业培育成效明显。近年来,我局大力开展“1521”工业大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梯度培育工作。2022年底,我市拥有营业收入超百亿的工业企业(集团)11家(中天科技、通富微电子、日达智造、瑞翔新材料、中天钢铁、产控集团、当升材料科技、嘉吉粮油、鑫缘集团、恒科新材料、文凤化纤)。累计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27个(含2家培育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1家(上周工信部公示了第五批名单,我市64家企业入围,数量超过往年总和),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61家,明确创新型中小企业2306家。值得一提的是,我市民营经济发展活跃。2016年,南通以法定形式将5月23日确定为“南通企业家日”,在全国率先形成尊重、支持企业家发展的制度性安排。
四是数实融合加快推进。信息设施提档升级,获江苏省首张工业互联网标识二级节点服务许可证,先后建成电子信息、船舶和纺织3个行业二级节点,目前全市二级节点注册企业累计达3.1万家,列全省第三;标识注册量260亿个,全省第二;解析量259亿次,全省第三。累计新建5G基站近1.9万个,基本实现全市域5G网络信号全覆盖,成功创建国家千兆城市。“智改数转”快速推进,在全省率先出台“智改数转”三年行动计划,力争通过三年时间,实现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截至上半年,全市已累计完成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项目5385个,创建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2个、省级智能工厂18家、省级智能车间60家、市级智能车间141家。数字产业稳步发展,制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繁荣发展三年计划、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速行动实施方案,2022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9.4%;软信产业完成营业收入136亿元,同比增长24.3%,增幅全省第三;新通过“双软评估”软件企业27家,软件产品136个。累计创建省级以上工业互联网平台6家;省级以上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10家;两化融合贯标企业498家,全省第5;省星级上云企业1509家(全省第9),全部上云企业数超2万家。中天科技入选工信部首批“数字领航”企业,中天互联爱尚(ASUN)工业互联网平台入选工信部“双跨”平台。
下一步,我局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南通“发挥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点作用,努力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聚焦“稳”字当头,推动工业平稳增长。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多措并举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以经济基本盘之“稳”为长远之“进”打下坚实基础。一是稳运行。加强全球疫情发展和经济恢复的走势研判,及时分析、全面掌握全市工业经济运行态势,切实把握工业运行的主动权。加强重点行业及应税销售200强、工业用电200强企业的监测研判,对新增应税销售2000万元以上企业强化政策支持,加快小微企业列规增收,不断做大新增产出。二是稳投资。用好“一个平台”,落实“三大清单”,切实加强重大项目服务保障,推动省重大工业项目加速投产达效。指导各地加大专精特新项目招引,以优质增量提升投资质量。进一步简化化工技改项目审批手续,加强投资领域政策组合拳宣传,进一步营造支持企业加大投资、加快发展的浓厚氛围。三是稳供应链。高效运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专班,及时帮助企业打通供应链堵点断点。对产业链供应链龙头企业加强服务指导,推动各环节及时恢复生产,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指导各地立足关键环节,加强重大创新成果迭代应用,推进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示范应用,提升供应链自主可控水平。
二是聚焦产业集群,打造制造新高地。深入贯彻实施“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产业倍增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动产业链群从“零”到“链”的突破和从“链”到“群”的提升。一是加强规划引领。加快推动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配套协同发展南通行动方案落地实施,加快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建设。充分发挥船舶海工、高端纺织先进制造业集群、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试点优势,着力构建持续迭代优化的产业生态体系,为重点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树立标杆示范。二是形成推进合力。持续深化市领导服务优势产业链制度,统筹各地各部门形成产业发展和项目招引合力。结合船舶海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6条重点产业链的短板目录,引导各地做好产业规划引导,夯实特色、保持定力,形成整体协作、互补发展的良好格局。三是优化空间布局。进一步盘活存量空间,推动工业用地提质增效,实现集聚集约集中发展。深入落实乡镇工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加快推动制造业向园区集聚。系统谋划沿江化工产业向沿海转移发展路径,统筹设立沿江化工区沿海拓展区,提高优质高端化工项目承载能力。
三是聚焦智能制造,增添发展动能。深入实施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重点产业集群全面提升智能制造水平。一是加快推进分类改造。围绕16条优势产业链,鼓励龙头骨干企业早改造、快转型,争创“灯塔工厂”、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等标杆示范,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全面转型。持续推进全市1000家企业免费诊断服务,精准匹配企业需求,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切实提高诊断转化率。二是全面增强基础能力。进一步加大5G网络建设的统筹、组织、保障力度,新建5G基站4000座。加快推动建筑行业工业互联网二级节点建设,新增接入二级节点的企业数6000家,力争新培育市级以上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10家。强化两化融合贯标升级版推广,实现贯标数量和质量双提升。三是持续提升自主水平。依托阿里、华为等头部企业云计算中心,建立智能制造服务资源池,招引集聚一批方案服务商。支持中天互联、大生集团等本地龙头企业输出方案和服务,打造一批省、市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带动广大中小企业整链式改造。推动工业标识数据管理和跨企业、跨行业、跨地区的数据流通,打造工业互联网标识应用南通品牌。积极对接国内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产教融合领军服务企业,加快壮大本地软信产业规模。
五是聚焦服务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把培育和壮大市场主体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构建分级分类的梯度培育机制,全力提升营商环境,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做大做强。一是培育领航企业。深入实施“1521”大企业培育工程,完善市领导挂钩联系优势产业链和重点企业工作机制,一企一目标、一企一方案,通过产品创新、模式变革、兼并重组等方式,进一步提升企业的行业引领力、产业链控制力和生态主导力,吸引更多上下游配套企业加快集聚,力争一批企业达到1000亿、500亿、200亿级规模。二是打造专精特新企业。深入实施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依托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赋能基地建设,全面构建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的梯队培育模式。三是提升营商环境。进一步健全各级领导干部挂钩联系企业制度,更加广泛收集问题诉求,更加快速响应解决问题,用心用情帮助市场主体解难题、渡难关。优化政策服务供给,深入推进“免申即享”“简申快享”,加强惠企政策的宣传力度和解读深度,推动惠企政策直达基层一线,直接惠及市场主体。
南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3年8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