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燕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南通纤维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化学纤维材料产业的关心和支持,为我市化学纤维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思路,我局多个职能处室认真会商研究,综合市科技局会办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化学纤维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化学纤维是我市传统优势产业,是高端纺织行业中仅次于家纺和棉纺的重要板块,产值约占高端纺织总量的14.5%。“十三五”期间,南通化纤产业快速发展,基本实现集化纤原料生产、纺丝、织造、注塑、纺织、工程塑料、工程塑料制品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体系,化学纤维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实施智能制造。恒科新材料聚酯长丝车间、烟滤嘴烟滤棒车间、弘盛新材锦纶6切片车间等成功创建省、市级智能车间,不少化纤企业通过实施智能化技术改造,有效减少用工依赖,提升了生产经营的效益和效率。推进绿色制造。醋酸纤维、恒科新材料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弘盛新材料通过实施技术改造,单位能耗显著下降,年节约用煤上千吨,助力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提升创新能力。近年来,全市化纤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改进研发方式,取得明显成效。弘盛新材料与上海东华大学等科研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引进先进裂解工艺,开发抗老化膜级PA6切片、高利用率锦纶6切片等多个国际领先的产品;东丽纤维研究所每年形成研究成果约20个,专利申请总量在全国纤维领域排名第三。
二、化学纤维产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从载体园区建设看,我市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差别化产业格局,建成启东吕四纺织新材料产业园、恒科新材料产业园和海安锦纶功能性新材料产业园三大园区;从品牌实力培育看,我市获得“国家时尚锦纶示范基地”“国家差别化锦纶示范基地”“国家时尚锦纶示范基地”“锦纶长丝江苏优质产品示范区”“江苏化纤中小集聚示范区”等荣誉,提升了南通化纤品牌形象和影响力;从创新平台打造看,我市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建成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海安分院、东华大学文凤化纤研究院等技术创新平台。20多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并获通过,多项国家、行业标准通过国家或行业审定,提高了行业话语权、竞争力。
三、科技创新推动纤维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举措
围绕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资金链一体化布局,加快化学纤维产业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吸引集聚高校院所高层次人才(团队)与企业联合开展科研创新、技术攻关、人才培养、合作交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今后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是聚焦技术突破,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强链补链。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定期举办小型化、专业化的大院大所合作、校地校企成果转化等产学研对接活动,加快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
二是聚焦平台建设,推动企业研发平台提档升级。统筹布局创新平台载体,引进新型研发机构、打造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与高校院所共建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与省产研院共建联合创新中心。实施企业研发机构动态绩效评价制度,根据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和研发情况择优给予绩效奖补。加快推动国家级、省级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增强其承担国家和省科技重大专项的能力,着力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技术瓶颈制约,提升技术创新持续供给能力。
三是聚焦要素整合,积极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坚持实施“揭榜挂帅”等新型项目,加快构建“政府+基金+银行”三位一体科创金融支持体系,深入实施江海英才计划,持续举办“通创荟”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常态化搭建项目路演、创投对接、创投推介平台,招引创新型人才团队。
四是聚焦智能提升,助力化纤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部署,全面落实省数字经济发展推进会精神,将“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作为提高产业创新水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在强基础、树典型、优服务等方面统筹发力。进一步做实诊断服务、做优示范引领、做强要素保障,积蓄产业发展新动能。
五是聚焦转型升级,推动惠企政策落地见效。积极落实市政府《关于支持制造业倍增和服务业繁荣的若干政策意见》,引导化学纤维企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推动化学纤维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大惠企政策宣贯力度,借助“万事好通?惠企通”一站式服务平台加强政策宣贯,帮助企业用好用足惠企政策,优惠兑现实行“免申即享”“简申快享”,加快资金兑换时效,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南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2年9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