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0361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 市工信局产业转型升级处 发布时间:2024-12-06 17:31 累计次数: 字体:[ ]

顾留忠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氢能产业发展整体谋划和统筹推进的建议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氢能已成为全球加快能源转型升级、助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战略选择,也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路径。近年来,我国对氢能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国家层面先后将氢能纳入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列为重点发展的未来产业,并鼓励氢能开发利用技术的研究与示范,产业发展已形成良好氛围。

一、全市氢能产业发展情况

一是产业培育具备基础优势。我市是国内涉足氢能产业较早、企业集聚度较高、产业链构建相对完善的地区之一,2023年全市20余家相关企业合计实现销售收入约6亿元。如皋依托打造国家氢能源汽车研究检测公共服务平台,集聚了一批涵盖制氢加氢设备、氢燃料电池及关键零部件等多个领域的重点企业;如东立足绿色能源,布局制氢储氢装备领域;市开发区依托化工新材料产业优势,在氢气制取和提纯领域走在前列;启东、崇川、创新区等地在细分领域培育骨干企业等。目前,南通重点企业已覆盖制氢、储运、加氢成套设备、燃料电池系统及零部件等氢能产业链上下游十余个细分领域。

二是行业领域拥有一定影响力。我市成功加入上海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省内仅苏州和南通),先后吸引中石化、韩国SK、壳牌等头部企业来通考察、洽谈项目。如皋参与发起并推动全国首个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氢经济示范城市”项目,并推动氢能在园区供电、公共交通等领域的示范应用;崇川、启东等地培育了中集能源装备、神通阀门等一批细分领域领军企业,产品和技术广泛应用于北京、上海、佛山等地的示范场景。

三是企业技术研发不断实现突破。上游氢能制备领域,安思卓在高集成化可再生能源制氢设备领域填补国内空白,同等占地面积产氢量是国际同行的2倍。笠泽制道在阴离子膜电解水制氢领域实现全球前沿技术突破。中游燃料电池及核心零部件领域,势加透博是空压机国产化代表企业,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60%。江苏清能商用车用高功率燃料电池系统取得技术突破。公共服务领域,国家氢能源汽车研究检测公共服务平台是全省第一家具备国家资质授权的第三方公共检测技术服务平台,目前研发检测业务已实现长三角地区全覆盖。

四是强链补链延链项目加速推进。国华(如东)光氢储一体化大基地项目,填补了我市绿电制氢领域的空白;中石油南通新材料基地项目若能通过纳规(乙烯副产氢气),有利于丰富我市氢能来源。中天华氢聚焦70兆帕加注算法、新型超薄电解槽等关键技术,布局高端氢能装备研发制造测试产业化项目;汇力新能源项目将有效补齐国内氢能阀门短板,实现进口替代。

二、下阶段工作思路

诚如您在提案中分析指出的问题,我市氢能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存在管理机制有待突破、政策支持力度不大、能源供给配套不足、示范应用场景缺失等问题,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壮大。根据您提出的对策建议,结合我市资源禀赋和产业现状,我们下阶段将聚焦氢能全产业链装备制造,打造氢能装备制造集聚区。吸引央企国企、行业头部企业布局适度规模的示范应用场景,打造氢能供给及应用示范区,构建较为完善的产业生态体系。

一是深化产业研究。建立工作专班,深化产业研究,明确重点发展方向,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形成差异竞争、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如皋以燃料电池汽车八大核心零部件产业链为基础,做精做强氢燃料电池系统、电堆及核心零部件等产业链,推动氢能装备全产业链发展;开发区聚焦科创资源、人才要素,高起点规划建设氢能创智天地,吸引集聚氢能材料和装备领域高端环节、核心技术转化落地项目;如东聚焦绿色能源基地,培育电解槽、高压氢气存储材料与设备、氢液化装备、液氢储运装备等产业链;崇川、海门、启东等地培育氢能船舶、汽车相关零部件产业链。

二是完善政策配套。推动落实《南通市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指导意见(2022-2025年)》,市发改委正牵头研究拟定《南通市氢能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年)》,健全完善氢能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和管理制度。在产业发展方面,计划对新开工项目总投资要求下降至5000万元(原5亿元),设备补贴上浮5%,鼓励各地建设氢能产业园区促进集聚发展;在科技创新方面,计划对市级“揭榜挂帅”和前瞻性技术创新项目,按照研发费用给予补助,对获得国家资助的重大科技项目按要求给予配套。对新认定的重大创新平台和具有相关资质的检验检测机构,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在氢能制取和使用方面,探索化工园区外制“绿氢”,支持“风光氢储一体化”“制氢加氢一体站”(站内绿电制氢)等示范项目建设,并对加氢站分别给予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支持氢能多元应用,对获得国家、省级认定的氢能相关新技术、新产品在南通市内首次应用的,按照新技术、新产品购买费用的20%给予补贴。

三是推动科技创新。支持如皋以招引落户“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氢能)标准验证中心”为抓手,加强科创载体、公共服务中心建设。鼓励本地企业与中国氢能联盟、长三角氢能科技研究院、同济大学、上海交大、江苏省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创新联盟等机构、协会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建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推动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支持各地聚焦重点发展的装备制造领域,加强与壳牌、韩国SK、国家能源集团、中石油等头部企业合作,力争“科创研发中心/技术服务平台+制造业大基地”的产业链生态体系型项目落户南通。

四是探索应用场景。按照“示范引领、先易后难”原则,以政府引领、市场主导促进全市氢能商业化应用。政府引领方面,聚焦大通州湾、如皋港等综合物流枢纽,支持港口集团探索氢能作业机械、物流车辆示范应用;在长江、内河探索氢能及“绿色甲醇”公务用船场景。市场主导方面,支持中天钢铁等高耗能企业运用氢冶金等新技术,以“绿氢”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实现深度脱碳乃至“净零碳”;支持氢能装备企业依托技术优势,整合上下游资源形成企业联合体,协同开展创新型氢能技术应用。

南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4年9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