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0394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 市工信局国防科技工业处 发布时间:2023-12-12 08:23 累计次数: 字体:[ ]

彭树林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船舶海工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提案收悉,感谢您对南通船舶海工等产业的关心和支持,为有关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我局对该课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征求科技、文旅等市有关部门意见,市发改委也提出会办意见,现答复如下:

船舶海工是南通的城市名片、产业地标。2022年,南通市牵头“南通市、泰州市、扬州市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集群”被确定为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同时南通还成功入选全国首批“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试点”城市。近年来,围绕船舶海工产业集群发展,我市重点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科学布局,抢占前沿。根据国家、省船舶海工产业“十四五”规划,南通着力优化产业布局。一是深化央地合作。持续推动招商局工业集团、中远海运重工集团、中集集团等央企、大企业集团在南通深度布局。招商局集团整体打造豪华邮轮及配套产业园,中集集团、厦门象屿集团等重组破产企业,助力南通船舶海工升级。二是开拓国际市场。鼓励集群企业对标全球最高安全环保标准,全面参与国际竞争,90%的产品出口国外,遍布全球港口和主要航线。抢抓国际能源竞争契机,加快布局惠生海工LNG高端装备产品升级改造项目、启东中远海工海工坞改造等重大项目。三是加速前沿布局。紧盯海洋开发前沿,大力发展超深水平台、海上风电开发装备等,努力构建自主可控的海工装备产业体系。交付全球交付的天然气处理能力最大的天然气处理浮式储卸油平台、3200吨第四代自升式风电安装船等高端产品。

2、创新驱动,提升能级。一是提升创新能力。近年来,南通推动船舶海工行业持续加大创新能力建设。每年自主培养高级工程师数十人、工程师超过300人。骨干龙头企业研发人数已达到近千人规模,重点企业研发强度达到4-6%左右。省市共建、总投资6亿元的江苏省船舶与海洋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在南通落地,着力打造长三角乃至全国船舶海工产业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引擎、高端人才的汇聚高地。二是激发创新活力。实施揭榜挂帅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支持企业攻克掌握豪华邮轮、LNG船、风电运维母船等一批总装制造技术和深海观察窗、自升式平台抬升系统、锚泊定位绞车系统等关键配套设备生产技术。支持企业承担国家、省攻关项目,十三五以来,累计承担国家工信部、科技部、海洋局等重大科研专项22个,总投入30.22亿元,其中国拨7.55亿元。目前,南通船舶海工产业集群拥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1个、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9个,参与编制国内标准38个、国际标准9个,2个产品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三是推动智能制造。实施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市级层面安排1000万资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遴选一批“智改数转”优秀诊断服务商,提供“智改数转”诊断服务,举办高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链“智改数转”观摩交流等活动。中远川崎智能制造成为船舶行业全国唯一试点示范项目,企业已先后建成投产型钢自动化、条材机器人等30多条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在造船效率、船舶性能等方面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振华传动智能化焊接车间、招商重工激光数字制造中心国内领先、国际先进。

3、聚焦重点,统筹服务。一是促进要素集聚。实施企业资源集约利用评价,盘活低效的用地、岸线和产能,为豪华邮轮等高端产品腾出空间,建成国内首个海上风电母港。成功交付国内首制极地探险邮轮并实现批量建造,全力打造招商局豪华邮轮配套产业园,已导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20多家,从零开始逐步培育豪华邮轮产业链。二是深化部门联动。与市监部门联动,建成省级船舶质量检测公共服务平台。疫情期间,与交通部门联动,制定防疫“一船一方案”,开辟引航绿色通道,解决外籍船员换班难题。与海事、应急等部门联动,服务企业码头调试加气,助力企业拓展LNG动力装备产品。三是优化产业链协作。开展产业链发展情况摸排调研,编制产业链发展调研报告、产业链条图、产业链区域分布图、重点企业及品牌图等,明确强链补链延链方向。着力推动总装和配套企业紧密协作,打造“232工作体系”,南通入围全国首批“产业链供应链生态建设试点城市”。举办多届南通船舶海工产业展、金融赋能船舶海工产业等活动,扩大产业影响力,搭建产业链供需交流对接平台,助力产业集聚。

在各级政府及部门、行业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南通船舶海工产业抓住当前市场复苏回升的机遇,发展态势积极向好。2023年1-6月,全市406家船舶海工产业链企业完成开票销售813亿元、同比增长22.1%,占全市工业比重11.5%,增速居全市6大重点产业集群之首。1-6月份,造船完工量、新承接订单量、手持订单等三大指标全面增长,其中,造船完工量149万载重吨、同比增长7.2%,占全国7.1%;新接订单23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2%,占全国6.2%;手持船舶订单1081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7.2%,占全国8.7%。截止6月底,手持FPSO、风电安装平台、起重铺管船、海工模块等海工装备订单80艘(座)。当前,重点企业手持订单充足,交付期已排至2026至2027年,预计到2026年都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但正如您在提案所指出,当前船舶海工国际市场虽然回暖,南通船舶海工产业已具备较大规模、较好产业基础,但在“做大”到“做强”道路上,仍面临产业集群效应和核心竞争力不显著、新兴产业战略优势有待进一步发挥、岸线资源配置有待进一步优化等问题。为此,结合提案给出的建议,我们将着力加大产业扶持,加强统筹协调,优化产业布局,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打造体系完备、高效协同、绿色智能、安全可控的世界级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先进制造业集群。将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工作:

一、加大产业扶持力度,提升核心竞争力

1.加强推进机制。市政府已经建立船舶海工产业集群发展协同推进机制,成立市长任组长的船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机制设立金融服务、科技人才、外贸进出口、产业链招商、生态体系建设等专项工作组。主要职责是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的相关部署和具体要求,围绕我市船舶海工产业集群发展,常态化开展调研服务,收集梳理产业发展中的堵点难点,定期组织会商研讨,协同推进金融服务、科技赋能、人才引培、补链强链等重点工作,破解行业发展难题,全力打造一流的产业生态。

2.强化政策指导。着力支持企业技改升级、绿色制造和新技术新产品开发。聚焦船舶海工领域深海油气、海洋牧场、海洋风能、海洋化学资源开发未来产业,专项出台未来空间产业(深远海)行动方案,引导企业在船海装备细分方向做深、做精。

3.拓展文旅产业。坚持把工业旅游培育成南通文旅的新领域和新动能,依托南通船舶海工产业特色,设计多元化文旅产品,形成具有江海地域风格、鲜明时代特征的船舶工业博览园、船舶文化教育基地等工业旅游项目。会同市文广旅局推动中远船务、中远川崎、招商重工等有基础、有意愿的企业开展工业旅游区创建辅导,力争2-3年内创建1-2个省工业旅游区,提升我市船舶海工产业品牌形象。

二、抢抓发展机遇,谋划新兴产业布局

1.强化园区载体建设。持续提升如东国家火炬海上风电特色产业基地、如东经济开发区新能源装备园区等专业化产业园区,强化园区海上风电产业项目承载能力。沿江船舶海工产业带不断优化,通过持续强链补链拓链,不断提升海门开发区豪华邮轮配套产业园、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如皋港临港产业园等海工船舶园区船舶海工、海上风电项目承载力。在沿海,推动“通州湾示范区高端装备临港产业园”发展,重点布局风电装备、船用机械、海工装备等“重进重出”大型临港产业项目,打造国内外知名绿色高端装备制造临港特色产业园。进一步在市区规划建设船舶海工服务业园区,集聚设计研发、金融出口、全球服务类企业。统筹规划热浸镀锌、酸洗、钝化等产业必须的金属表面处理园区,化解行业产能不足问题,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2.加快发展LNG装备产业。依托大通州湾地区LNG接收转运中心先天优势,以及招商局重工、惠生(南通)重工、中集太平洋海工、华滋能源等一批LNG运输装备、生产装备制造企业,谋划LNG清洁能源装备产业链体系,聚力打造全国领先的LNG接卸基地、储备基地、供应基地和LNG运输、生产装备制造基地。

3.招引一流国际资源。针对当前欧洲制造能力下滑,船舶海工在品质和交货期等方面均存在一定问题,应抢抓国际市场转移难得机遇,瞄准芬兰、意大利等老牌船海强国加大招商和产业基金支持,结合买技术、买人才、买品牌等方式,快速提升行业技术层次和品牌实力。

三、聚集优质资源,完善产业链条

1.优化资源配置。印发《南通市民爆船舶行业安全生产风险整治提升三年行动方案》,针对海安、如皋、如东、启东等不符合环保、安全要求的内河、沿海小船厂、个体户等,加快压减低端能力,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在全市重点推动2-3家小型船舶修造企业升级改造,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发展环保型内河船、新型游艇、绿色能源江海联运船等优质船型。重点支持启东中远、招商重工等央企向上级母公司争取资源,发挥现有硬件禀赋优势,加快提升FPSO等大型海工装备项目总承包能力,提高产业带动能力和经济贡献度。加快盘活“熔盛重工”等停产、破产企业的码头、岸线、船坞等优质存量资产,引进中船集团、中海油等央企落户南通,发展高端船型产品,培育产业新增长点。

2.提升服务效能。针对岸线码头升级改造、航道清淤、用气用电保障、环保优化等共性问题,建立多部门协商推进专班,服务企业加快要素能力提升。联合省工信厅、中船协办好集群发展大会,打造南通船舶海工展会,提升南通船舶海工展的专业化水平,加大品牌宣传,搭建产业集群交流发展更好平台,促进产业链招商、供需对接。

3.推进数字发展。以招商局重工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为示范引领,带动一批船舶海工行业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抓住数字经济新机遇,强化数据挖掘、分析、应用能力,适应服务智能航运、智能制造、智能运维、节能减排等船海产业智能化发展趋势。

4.突出科技赋能。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研发投入比例,增强应对未来市场能力。加快建设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加快推进惠生深远海制造业创新中心落地。引导全市船舶海工企业强化深远海装备研发能力,大力拓展资源开发、可燃冰与海洋矿产开发、海上制氢、海上光伏等新兴领域。


南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3年9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