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0079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 市工信局综合规划处 发布时间:2023-12-11 18:23 累计次数: 字体:[ ]

民建南通市委员会:

您提出的关于高质量推进我市产业布局与重构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近年来,南通秉持发展实业的优良传统,坚持产业立市、制造强市,2022年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超1.2万亿元,列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50强城市第14名。一方面,加快推进全市产业布局与重构,逐步形成了船舶海工、高端纺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等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2022年全市六大重点产业集群产值突破9200亿元,牵头的“通泰扬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集群”、参与的“苏锡通高端纺织集群”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全国首批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另一方面,加强对上海、苏南等地产业发展的政策研究与动态跟踪,制定实施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配套协同发展南通行动方案,找准协作领域和关键节点,共同推进优势产业延链、短板产业补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实现错位发展、美美与共。围绕船舶海工、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融合度较高的产业,引导各板块实质性推动建设跨江合作园区不少于1个,苏锡通科技产业园、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等合作园区成为建设示范。

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正提案所言,在推进产业布局与重构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问题。特别是当前,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中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减弱三重压力,城市与城市之间竞争加剧,产业同构现象日益凸显。护具体如下:一是产业同构明显,专业分工较弱。由于地理区位相近、地区分工不明,长三角城市间存在明显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从与南通经济发展空间引力较大的上海、苏州两地规划看,其“十四五”先进制造业集群定位与南通的相似度分别达到0.4和0.7,这必将导致南通无法有效发挥比较优势,进而制约整体经济发展。二是核心技术短缺,创新投入不足。相较于上海及苏南等地区,南通制造业存在“中间产品、配套产品多,终端产品、整机产品少;产业门类多,骨干企业少;生产资料产品多,消费资料产品少”,等“三多三少”结构性矛盾。同时,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遍缺乏创新人才、科技研发投入明显不足、在自主创新和再创新方面能力较弱,导致“高端产业、低端环节”“重制造、轻研发”等现象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三是头部企业偏少,产业低度化明显。制造业头部企业明显偏少,同时缺乏细分行业隐形冠军和小巨人企业,对全市制造业引领带动不足,领军企业对新兴产业发展的示范引领作用较弱。产业发展仍然以外延型、速度型、粗放型为主,三次产业结构远未达到成熟状态,需进一步优化调整。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建议,提出具体发展举措如下:

一是以集群建设为抓手,构筑产业发展新优势。推动项目招大引强。始终突出“项目为王”,紧盯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构建专业化、精细化的产业链招商工作机制,统筹抓好“顶天立地”龙头型项目和“铺天盖地”科创型项目招引,以优质增量的持续引入,推动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推动园区提档升级。发挥5个国家级开发区、12个省级开发园区主阵地作用,瞄准“一主一新”产业定位,加快完善园区产业功能、科创功能、公共服务功能,持续提升园区承载能级,创建一批国家、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国家、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推动企业培优扶强。深入实施“1521”大企业培育工程,聚焦项目投入、并购重组、企业上市等重点环节,强化政策引导和协调服务,推动企业做大做强。瞄准行业地位突出、技术领先、发展潜力大的高成长型企业,建立分层培育推进体系,推动从创业型、科技型企业到专精特新、单项冠军企业的梯次升级。

二是以跨江融合为导向,打造协同发展新标杆。深度融入产业链。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探索载体共建、资源共用、利益共享等机制,加强与上海、苏南等地产业协作和创新协同,努力成为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上的重要节点、江苏制造强省建设的重要支点、苏南制造业协同发展的重要伙伴。加强对上海、苏南等地产业发展的政策研究与动态跟踪,找准协作领域和关键节点,共同推进优势产业延链、短板产业补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实现错位发展、美美与共。共建共享创新链。全方位对接长三角科创资源,加快省级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技术创新中心、长三角光电技术创新中心、上海交大南通基地等重大平台建设。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鼓励龙头企业联合高校院所、上下游企业组建产业创新联合体,积极推动规上制造业企业与上海高校院所开展创新协作。奋力攀升价值链。以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强化区域产业协同,精准谋划实施一批补链、强链、固链项目,加速补齐装备制造、研发设计、配套服务等短板弱项,进一步提升产业链根植性、开放性和韧性,加快推动船舶海工、高端纺织迈向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三是以智改数转为牵引,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深刻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通过数字赋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融合发展,高效重构制造业的创新体系、生产方式、产业形态、体系机制。深入实施制造业“智改数转”三年行动,全年实施改转项目2400个。加快5G全连接工厂建设,锚定船舶、纺织、港口、电力等重点行业70家目标企业,力争全年建成8个省级5G全连接工厂。推进“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培育一批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标杆工厂,推动2万家企业、10万台设备上云上平台,着力打造较为完善的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加快提升数字产业化发展能级。聚焦数字经济新业态新赛道,在软件信息、集成电路、数字文旅等领域锻长补短,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加快布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产业,打造具有南通特色的数字产业集群。加快培育数字经济发展生态。开展数字经济应用场景和数字化优秀解决方案遴选,实施数字技能提升行动,将数字人才纳入“江海英才”等各类人才计划支持范围,在融媒体平台广泛开展“智改数转”等典型案例宣传。支持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以开发园区、高新区为重点,将网络部署、云平台建设和信息系统部署等纳入园区改造提升标准,推动园区基础设施、运营管理、产业服务等全方位数字化转型。

四是以要素保障为支撑,厚植产业发展新沃土。推进产才融合。聚焦产业链关键缺失环节,靠前推进国家、省相关人才专项,更高水平加大海外人才引进,推动企业与人才双向奔赴。依托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加快推动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解决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打造“以产引才、以才促产、产才融合”新态势。优化空间布局。牢固树立“亩均论英雄”导向,开展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结果运用,进一步推动工业用地提质增效。深入推进乡镇工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加快资源统筹结算,形成以省级以上园区为主体,重点中心镇和产业特色镇为支撑的多层次工业集聚区新布局。强化政策支持。用足用好“产业倍增三年行动方案”“产业发展政策50条”“创新30条”“金融20条”等系列支持政策,每年市级财政安排5亿元左右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支持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打造“万事好通”营商环境。持续开展“营商环境提升年”活动,推动行政审批“简而再简”、服务企业“好上加好”,打造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万事好通”营商服务品牌。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化“互联网+监管”,整合信息资源,实现数据交换共享,以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作为改善营商环境的根本标准和评价标尺,大幅提升营商环境改革的实效,进一步提升市场主体的获得感和投资兴业的信心。在全社会营造重商亲商爱商的浓厚氛围,充分发挥张謇企业家学院功能,打造企业家的政治学院和精神家园。


南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3年8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