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0364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 市工信局产业转型升级处 发布时间:2024-12-06 17:32 累计次数: 字体:[ ]

潘卫国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传统产业升级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传统制造业是制造业的主体,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近年来,我市坚定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聚力打造六大重点产业集群及16条优势产业链,构建“616”产业体系,不断夯实实体经济底座,助力建设现代工业名城。

一、推动传统产业焕新主要举措

为推动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活力,我市已出台《南通市传统产业焕新工程实施方案》《2024年全市传统产业焕新工作要点》等文件,正抓紧研究制定《关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传统产业转型焕新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全面部署、系统推进传统产业焕新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是聚焦链群建设,调优产业结构。突出规划引领。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制造强市建设的实施方案》《南通市“616”产业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等文件,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统筹推进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优化产业布局。树立“亩均论英雄”导向,深化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评价,倒逼企业提质增效,2023年企业亩均销售307.3万元,较上年提升22.6万元;亩均税收10.4万元,较上年提升1.7万元。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全市乡镇工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产业空间布局优化调整,建设海安常安纺织产业园、如东开发区表面处理中心、通州湾现代纺织产业园等专业特色园区,引导区外布局分散的企业入园进区、改造提升。推动沿江腾退。实施“点对点”任务挂钩,确保每一家腾退企业都有对应的市级责任部门,每个月报告一次腾退进度,“十四五”累计腾退企业123家,面积7075亩。

二是坚持绿色发展,淘汰低端落后。建立绿色制造体系。建立绿色工厂培育库,推行国家绿色工厂“绿码”制度,引导企业围绕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等方面进行优化升级。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26家,省级绿色工厂67家。主动对标省级“零碳工厂”建设及评价标准,积极组织企业对标提升,争创省首批“零碳工厂”。退出落后及低端产能。聚焦钢铁、水泥、船舶等重点行业,主动压减过剩产能,持续淘汰落后产能,引导低端低效退出。制定《南通市“十四五”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要点,保持高压态势,巩固工作成效。加强“散乱污”治理。印发《南通市深入推进“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实施方案》,明确综合整治工作要求和重点任务。强化部门联动,对各地“散乱污”整治情况开展专项督查,提升整治成果。

三是持续改造更新,实施数智赋能。推进设备更新改造。在全省率先制定印发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聚焦工业设备更新、智能化改造、节能降碳、安全生产四个重点领域,激励企业加大技改投入,提高智能化水平。市县联动举办多场设备更新供需对接活动,打响“好装备·南通造”品牌,相关做法得到省、市领导点赞好评。加快“智改数转网联”。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抓手、以技术为支撑,纵深推进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入围省“制造业智改数转成效明显地区”、上榜信通院“智能制造城市二十强”。2023年,全市实施“智改数转网联”项目8171个,规上企业覆盖率64.9%;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达68.1,列全省第四。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推动企业向“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标杆企业”跨越升级,2023年新增国家级、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3个和10个,新增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2个、省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25个。

四是完善保障体系,提升服务效能。优化涉企服务。常态化推进领导干部挂钩联系重点产业链、挂钩服务市场主体机制,开展“益企同行”走访调研,统筹协调、高效办理企业问题及诉求事项。保障要素供给。着力推动土地、人才、金融等要素集聚,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进通州湾绿色化工拓展区建设,为重特大化工项目落地提供保障。加大政策力度。修改完善《市区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实施细则》,按照“免申即享、简申快享”的原则,依托“惠企通”平台,进一步简化资金兑现流程。突出典型示范。通过新闻媒体,宣传解读一批传统焕新代表园区和企业的经验做法,相关报道被“学习强国”等平台转载。

二、下阶段传统产业焕新的思路和打算

尽管我市传统产业转型取得明显成效,也展现出较好的发展前景,但我市传统产业面广量大,转型焕新任重道远,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不容忽视。下阶段,我们将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开展“淘汰落后、设备更新、低碳转型、融合创新、布局优化、开拓市场”等专项行动,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塑产业发展新优势。

一是严格淘汰落后,加速动能转换。建立健全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的长效机制,持续开展重点行业落后生产工艺装备排查和整治,对属于淘汰类落后工艺装备,依法依规关停退出。深入推进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和结果运用,突出质量效益等标准,鼓励、引导相关企业主动退出一批能效、环保和技术指标相对落后的低端低效产能。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推动退出一批低质低效企业,加大闲置资源盘活力度,优化资源要素,腾出发展新空间。

二是实施设备更新,推动迭代升级。支持企业采用工艺先进、安全绿色、高效智能的生产装备,加快实施老旧装备更新升级和工艺流程优化改造,提高传统产业本质安全、环保及能效水平。深入摸排工业领域设备更新需求清单,组织举办形式多样的供需对接活动。加大政策宣贯解读,积极向上争取国家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省制造业贷款贴息政策支持。用足用好市区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政策,加快智能化技术改造等资金项目审核拨付,充分调动企业技术改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突出低碳转型,激发绿色活力。加快建设绿色制造体系,持续推进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建设。组织绿色制造创建企业(园区)“家家到”活动,争取更多企业纳入省级“零碳”和“近零碳”工厂试点。突出钢铁、水泥、乙烯、烧碱等高耗能行业,组织开展节能诊断服务和专项节能监察,帮助企业提升能效管理水平。梳理全市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生产装置能效现状,“一企一策”制定能效提升技改方案。

四是聚焦融合创新,提升产业质态。以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上海、苏南等地产业协作和创新协同,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双链”融合。实施数字化助力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推广数字化研发设计、个性化定制、柔性生产、全过程质量追溯等新模式新业态,促进消费品迭代更新。持续开展数控机床、机器人、电力装备核心技术产品摸排,依托首台(套)装备研发,支持机械加工行业企业转型升级,力争在工业母机、新型电力装备核心部件等领域取得大突破。

五是优化空间布局,促进集聚发展。引导全市17个省级以上园区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加快“双创”示范基地和中小企业示范服务平台等载体建设。推进产业空间布局优化调整,引导布局分散的企业入园进区、改造提升,提高传统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水平。通过连片区块内企业整治腾退、建设小微企业园等形式促进老旧工业园区(集中区)转型升级。建设一批市级传统产业焕新特色园区,优先支持特色产业园区内铸造、印染、电镀等改造升级项目。

六是培育新兴业态,拓展海外市场。以服务型制造试点示范为抓手,引导企业积极探索定制化服务、共享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制造新模式,推动传统制造业企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依托叠石桥国际家纺城、南通制造名品中心等展销一体化平台,支持纺织、轻工等传统行业企业通过电商平台拓宽海内外销售渠道。

南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4年9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