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0123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 市工信局综合规划处 发布时间:2024-12-06 17:03 累计次数: 字体:[ ]

民建南通市委员会: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推进全市新型工业化,打造新质生产力的建议》提案收悉,感谢您对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心和支持,为我市产业转型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与方向,我局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对该课题进行了研究,市科技局也提出了会办意见。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坚持以制造强市建设为统揽,努力筑牢高质量发展的工业压舱石。根据贵单位提出的推进全市新型工业化、打造新质生产力的有关建议,下阶段,我们将进一步结合我市产业基础与产业特色,科学合理地调整优化我市产业结构,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建设面向科技前沿的现代工业名城。

一是集群筑峰,塑造产业发展格局。加快构建以六大产业集群为核心、十六条优势产业链为支撑的“616”现代化产业体系,力争全年六大产业集群产值增长10%以上。健全产业链条。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协同”关键词,加快产业强链延链补链,贯彻落实制造强市建设、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配套协同发展行动方案,绘制重点细分领域产业链图谱,持续拓展与上海、苏南等地产业协同、创新协作、人才共享等合作渠道,主动嵌入、更好融入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做强产业集群。充分发挥船舶海工、高端纺织等产业集群发展优势,积极参与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产业联盟建设,协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瞄准国际一流展会目标,坚持国际化、品牌化、高端化、市场化导向,加强与中船协、中国电子学会等专业机构合作,聚力打造船舶海工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博览会两大品牌,推动展会贯穿全年、推动交流、展示成果、集聚人才、促进投资,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完善产业体系。加大技术创新、装备升级、工艺变革、产品迭代力度,推进传统产业焕新升级。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商业航天、海洋装备、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新兴数字等重点领域,不断壮大新兴产业,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围绕未来空天、未来海洋、未来能源、未来材料、未来通信、未来健康六大方向,重点聚焦低空经济、深远海装备、新型储能、第三代半导体、通用人工智能、细胞和基因技术、合成生物等细分领域,谋划布局前沿性未来产业,厚植发展新优势。

二是智改攻坚,构建数实融合生态。深入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协同发展,推动提升南通制造业智能化水平,推动实施智改数转网联攻坚行动,实现全市规上企业免费诊断覆盖率100%、数字化改造企业覆盖率30%。地毯式把脉问诊。对照省免费诊断工作指引,发挥好诊断服务商、本地运营商、线上诊断工具作用,全面推动规上企业免费诊断工作。聚焦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有序推进贯标评估,鼓励“上云用云”,深化数字赋能,推动全市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提升至70。进阶式改造提升。强化政策激励,加快521个在建改转项目实施进度,引导未改转企业购置智能化、数字化生产设备和信息系统,推动奖补资金诊断企业转化率到65%。增进网络化联接,计划新增5G基站3000个、10万兆端口2万个,联网工业设备新增50万台。样板式标杆引领。遴选一批基础好、潜力大、意愿强的企业,建立省市县级智能车间、智能工厂、5G工厂、工业互联网平台等项目培育库,力争新建智改数转网联标杆示范项目超300个,以点带面促进同行业企业看样学样。立体式生态营造。以推进服务业繁荣为契机,优化要素供给,培育招引专业化服务机构,深化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建设,发挥“双跨”平台作用,丰富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解决方案和工业APP。

三是质态提升,强化企业主体支撑。更好发挥龙头企业引领带头作用,聚力打造一批具有重要品牌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的根植南通的世界一流企业。强化梯度培育。深化“1521”工业大企业培育,落实“大企办”工作机制,定期调度监测,协调企业诉求。引导企业开展细分领域核心技术品牌、延链补链等并购重组项目,力争实现千亿级企业零的突破,培育省级领航企业超10家。开展制造业单项冠军和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聚力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格局。加快平台搭建。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释放民营经济、专精特新企业势能,鼓励企业牵头推进产学研合作、承担国家重大科技类、产业类项目。突破形成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平台,提升共性技术研究能力,加强设施和平台开放共享。全方位对接国内高校及长三角科创资源,分行业组织专业性对接,探索“飞地孵化”“离岸创新”等模式,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南通落地转化,实现名校名城共赢发展。

四是惠企服务,打造营商环境高地。加快服务方式转变,营造“共商共建共享”的惠企服务理念,提升城市软实力。推进人才集聚。加快产业科创高端人才引进和本土人才培育,落实国家级人才工作计划和省“双创”等专项人才计划,培育创新企业家、先进制造技术人才和先进基础工艺人才,构建支撑产业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的现代人才工作体系,形成“才聚制造”浓厚氛围。完善协同机制。推进“惠企通3.0”功能建设,深化“政策直达、诉求直报、政企直面”功能,发挥龙头链主号召带动作用,加强平台宣传推广。探索推行企业家参与政策制定、行政评议,不断提升企业归属感和主体意识,在全社会形成“营商环境企业说了算”的良好导向。提升服务能力。聚焦梳理政策“干货”,推出产业培育、创新孵化、人才服务、数智化转型等专项政策服务包。深化产业集群发展协同推进机制,持续开展服务市场主体大走访行动,针对初创小微企业、新兴成长企业、龙头链主企业、外贸外资企业等,提供分层分类服务。在企业贯标评定、政策申报等过程中,规范减少第三方服务收费,开展清理拖欠企业账款专项行动,进一步降低企业负担。

南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4年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