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0167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 市工信局国防科技工业处 发布时间:2024-12-06 17:06 累计次数: 字体:[ ]

尊敬的任云烨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以科技创新引领,打造船舶海工产业链群高地’建议”提案收悉,感谢您对南通船舶海工等产业的关心和支持,为有关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我局对该课题进行了认真研究,财政、科技、市场监管等市有关部门也提出会办意见,现答复如下:

船舶海工是南通的城市名片和产业地标。“十四五”以来,南通进一步集成政策、集聚资源,全力推动船舶海工产业转型发展、做大做强,在海运贸易结构巨变、绿色转型加速、国际规则逐步清晰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昂扬前进。全市拥有规模以上企业370家,具备各类主流船舶研发设计和制造能力,构建了覆盖海洋油气、海上风电等领域的海工装备优势产业链。南通海工装备、船舶制造规模分别约占国内25%、10%左右。2024年1-6月,全市造船完工量271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0%,占江苏23%、全国11%;新承接订单677万载重吨,同比增长66%,占江苏30%、全国13%;6月底,全市企业手持订单2046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4%,占江苏27%、全国12%。突出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着力融通发展,强化生态体系建设

引导产业链上下游融通发展,促进链上企业本地化合作交流。定期举办南通市船舶海工产业展暨同期系列活动,打造船舶海工产业长三角一体化合作交流平台,2019至2023年,共举办三届船舶海工产业展,并以不同主题举办了同期系列活动,累计吸引了中远海运海工、振华重工、中集集团、招商工业、法国达索、GTT,芬兰瓦锡兰等国内、国际行业企业四百多家。2023年展会期间达成19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包括5个协同创新与产教产才项目和14个供需合作项目,近期,由启东华滋能源为开发区惠生清能配套建造的国内首制最大容积A型LPG液货舱顺利交付,进一步强化了本地制造、本地配套的合作模式,提升了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协作水平。深入推进产业生态体系建设,建立南通市船舶海工产业集群发展协同推进机制,列出重点任务清单,协同推进金融服务、科技赋能、人才引培、补链强链等重点工作,着力产才、产教、研发、设计、金融、保险等环节协同发展,破解行业发展难题。南通市工信局联合人行南通分行等部门制定下发《南通市金融支持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集群的指导意见》,加大船舶海工领域信贷支持。南通大学、南通理工学院等高校积极开设船舶海工设计、制造相关专业,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焊接技术中心等高校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加快建设,相关院校每年为示范基地输送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超万人。

二、加速转型发展,推动绿色智能升级

推广示范基地优秀企业经验,重点企业建立完善船舶总装建造精益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围绕智能制造模式转型,加快提升服务型制造体系建设水平。引导企业向高效、低碳、循环方向发展,鼓励升级改造高耗能高污染设备,加快应用新型节能环保设备和工艺。南通中远海运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启东中远海运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是工信部第一批绿色工厂。2023年,招商局重工(江苏)有限公司被工信部评为年度绿色工厂,为产业链企业的绿色生产转型树立了新的标杆。2015年,中远川崎被国家工信部认定为船舶行业首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企业。2017年,中远川崎智能船厂建设项目成功入选工信部“2017年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名录,成为船舶行业唯一一家“智能工厂解决方案试点示范”项目企业,其“智造”成果在行业内推广。振华传动智能化焊接车间、招商重工激光数字制造中心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南通中远船务、启东中远海工、江苏韩通赢吉、象屿海装等企业均在积极推进“智改数转”项目。

三、坚持创新引领,提升协同创新能力

南通目前已形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为骨干,专业研发机构为支撑的产业创新体系。2023年,省市共建、总投资6亿元的江苏省船舶与海工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实现去筹转正,进一步增强行业创新能力。重点领域加快突破,亚洲最大重型自航绞吸挖泥船“天鲲号”、我国首艘智能型FPSO“海洋石油123”、中国首制20000TEU超大型集装箱船、世界最大级24188标箱超大型集装箱船、世界首制4000车位LNG双燃料汽车运输船、国内首制极地探险邮轮、世界最大天然气处理浮式储卸油平台、全球首艘第四代自升式风电安装船等40多个国际、国内首制大国重器从示范基地首航。2023年,招商局重工(江苏)有限公司的18万方LNG运输船、惠生清洁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接的意大利埃尼公司单价超18亿美元的FLNG(浮式液化天然气)等一批高端产品项目开工建造。

但正如您在提案所指出,南通船舶海工该产业的发展虽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与此同时,产品配套水平不高、产业链群不够完善等问题也逐渐显现。为此,结合提案给出的建议,我们将着力强化科技创新,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提升产业集聚效应,强化南通船舶海工产业品牌建设,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具体将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工作:

一、强化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重点实施《推进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工作方案》,引导船舶海工企业整合科研资源,加大研发投入,建设企业研发机构,提升船舶海工产业的创新能力。重点打造两大高端平台,一是省船舶海工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围绕高性能计算、深海装备和海洋新材料等领域打造一批公共服务平台、集聚一批专业人才,围绕智能化、高端化和绿色化引进孵化一批科技项目;二是东南大学南通海洋高等研究院,围绕新质海洋装备、海洋新能源和海洋工程建造三大方向攻克核心关键技术,与龙源振华等龙头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提升我市船舶海工产业能级。强化核心技术攻关,实施产业创新“揭榜挂帅”攻坚计划和前瞻性技术创新专项,鼓励企业牵头提出技术问题,会同优势高校院所协同攻关,加快产出一批产业发展急需的应用基础研究“根技术”。着力加强总装设计、智能制造技术、海工装备核心模块设计、分段式叶片等方向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产业向大型海工装备、特种船舶、豪华邮轮等高端领域攀升,大力塑造南通海工产业特色竞争优势。

二、强化产业链配套环节,提升集聚效应

着力推动甲板机械轻量化、舱室机械自动化智能化、通导设备模块化集成化、电子电气设备系列化模块化网络化、材料产品高端化定制化、舾装件生产自动化,进一步提高本地配套率和全球市场份额。提升高端供给,加大绿色动力与减排、控制系统、通信导航、海工装备专用配套设备等弱势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支持力度,逐步改善高端供给“不充分”局面。积极推进船舶海工配套企业由设备供应商向系统集成、方案供应商转变,形成全方位、高水平、专业化服务供给能力。补产业链短板,依托集群总装制造规模优势,顺应全球产业转移的趋势,强化配套设备企业招商引资,整合技术、人才、品牌等资源,补高端关键配套设备的短板。进一步提升船舶与海工装备配套规模优势,加速提升甲板机械、舱室设备、舾装设备等配套产品的关键零部件、关键材料的国产化水平,推进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努力提高配套设备的质量稳定性和技术可靠性。

三、强化质量管控,提升品牌形象

打造优势品牌,在甲板机械、舱室辅助机械等有一定基础的产业链配套环节,支持企业创立提升品牌价值。实施质量品牌精品工程,着力打造品质高端、信誉过硬、市场公认、全球领先的南通船舶海工精品。提升检测平台水平,市计量检定测试所将积极承接省级项目,围绕船舶绿色技术、智能装备技术领域关键参数计量测试需求,拟定50项专用设备计量能力建设计划,预计于今年通过CNAS认证。筹建江苏省高技术船舶专用仪器专业技术委员会,明确工作范围,拟定成员名单,目前已完成项目申报。促进知识产权转化,拓宽质押融资对接渠道,主动与各大银行建立联系机制,继续在全市范围开展“入园惠企”“一站通”“知惠行”等银企对接会活动,提升服务船舶海工相关企业覆盖面,促进银企互利合作共同发展。对船舶海工专利运营需求进行调研,深入了解企业专利技术转化的难点和痛点,引导企业瞄准产业发展趋势和自身研发方向,发布技术需求信息,促进技术对接转化。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企业全面质量管理,鼓励船舶海工企业制定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导入并运用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六西格玛、精益生产等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和方法,推进企业质量管理数字化转型和企业质量保障能力建设,提升质量管理成熟度。积极打造质量品牌标杆,全面落实和完善现有质量奖励政策,引导激励船舶海工企业追求卓越,积极争创中国质量奖、省长质量奖、市长质量奖。引导企业强化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培育一批质量卓越、特色鲜明的品牌领军企业,形成一批质量过硬、知名度美誉度高的南通船舶海工品牌。

四、完善人才引培机制,筑牢产业根基

加强创新创业支持。重点引进并优先支持船舶海工领域高层次创业领军人才,按人才层级最高可给予人才(团队)最高1000万元的创业启动资助,重大顶尖人才项目可一事一议,不设上限。三年内获得国家主管部门承办大赛一、二、三等奖并落户南通的船舶海工人才项目,分别给予最高50万元、30万元、10万元“落地奖”,优秀项目直接推荐参加市“江海英才计划”。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对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取消住房、就业等条件限制,可先落户后就业,新增大专毕业生可申请每月500元的综合补贴,本科毕业生可申请每月1000元的综合补贴,给予硕士(或副高级职称、高级技师职业资格)2000元/月、博士(或正高级职称、特级技师职业资格)3000元/月生活津贴,最长不超过三年,人才在享受补贴/津贴政策期间(或享受期满后两年内仍在通就业的)购买市区普通商品房的,可延长补贴期,最长不超过两年。应届或毕业两年内来通回通求职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可申请免费入住青年驿站(允许连续申请2年,一年内3次,每次不超过10天),并享受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岗位推介等系列服务。按照船舶海工产业高端人才层级分别给予每人每月2000-5000元生活津贴,领军人才在通创业,根据需要由所在区(园区)提供租赁一定面积的办公、研发和生产用房等物理空间,租金实行“三免两减半”。

南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8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