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兵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我市氢能产业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氢能被誉为“21世纪终极能源”,正逐步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载体之一,在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储能等领域应用空间广阔。近年来,我国对氢能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国家改革委、能源局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 2035年)》明确了氢能的战略定位,各地纷纷出台相关规划和支持政策,抢占产业发展先机,氢能产业链企业数量快速增长,商业化进程驶入快车道。
一、南通氢能产业发展情况
一是产业培育聚链成群。我市是国内涉足氢能产业较早、企业集聚度较高、产业链构建相对完善的地区之一,先后引进培育百应能源、安思卓、江苏清能、国家能源集团、势加透博等20余家氢能相关企业,2023年实现销售收入约6亿元。如皋依托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础,自2010年起在制氢加氢设备、氢燃料电池电堆及关键零部件等多个环节加快布局。相较于早期如皋“一枝独秀”,近年来,我市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布局呈现“多点开花、各具特色”的良好态势,如皋聚焦氢能装备和检测服务,如东立足绿色能源(绿电制氢),启东、崇川、市开发区等地在细分领域培育骨干企业等。目前,全市重点企业已覆盖制氢、储运、加氢成套设备、燃料电池系统等氢能产业链上下游十余个细分领域。
二是业界影响持续提升。2021年,我市成功加入上海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1+6”成员省内仅苏州和南通),提升了我市在氢能行业的影响力,先后吸引中石化、韩国SK、壳牌等头部企业来通考察、洽谈项目。如皋为全国首个开通氢燃料电池公交线路的县级城市,荣获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氢经济示范城市”项目,先后主办或承办了中国氢能产业发展峰会、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大会、2023国际氢能科创发展大会等高端行业峰会,均获得较好的业内反响;参与研究编制《长三角氢走廊建设发展规划》《长三角燃料电池汽车一体化示范方案》,在公交车、物流车、建筑照明、移动通信基站供电等特色领域推动示范应用等。崇川龙头企业中集能源装备抢占先机,研发生产气态/液态储氢罐,领跑氢能储运细分领域。开发区布局工业副产氢提纯版块,法液空等跨国企业项目落户投产。
三是技术水平不断突破。势加透博作为空压机国产化代表企业,是我市落实上海城市群示范应用任务“突破空气压缩机核心技术及产业化”的主要载体,产品打破了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壁垒,技术指标达国际先进水平,已作为核心部件供应商成功入围北京冬奥会和杭州亚运会燃料电池示范运营车队,市场占有率超过60%。百应能源掌握了从膜电极生产、电堆组装、系统集成到整车匹配的全产业链核心技术,多款燃料电池系统通过国家检测认证。江苏清能燃料电池产品远销国外,母公司清能燃料电池集团成功开发出商用车用高功率燃料电池系统,突破了商用车领域大功率单堆技术瓶颈,系统95%以上零部件均已实现国产化。安思卓是专业的制氢、加氢设备生产商,拥有将不稳定的可再生能源高效转化为氢能并进行存储再利用的专利技术,产品已进入商业化应用阶段。国家氢能源汽车研究检测公共服务平台由如皋市与上海机动车检测认证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共建,是我省第一家具备国家资质授权的第三方公共检测技术服务平台,目前研发检测业务已实现长三角地区全覆盖。
二、下阶段工作思路
诚如您在提案中分析指出的问题,我市氢能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存在企业体量规模偏小、科创和人才资源短缺、政策支持力度不大、能源供给配套不足、示范应用场景缺失等问题,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壮大。根据您提出的5点对策建议,结合我市资源禀赋和产业现状,我们下阶段将聚焦氢能全产业链装备制造,打造氢能装备制造集聚区。吸引央企国企、行业头部企业布局适度规模的示范应用场景,打造氢能供给及应用示范区,构建较为完善的产业生态体系。
一是推动补短锻长。我市氢能产业由汽车产业延链而成,虽然在电解水制氢设备、燃料电池电堆、空压机设备、储氢罐、阀门等细分领域具备一定基础和优势,但产业尚未以点成链、聚链成面,我们将以招商引资为主抓手,聚焦氢能“制、储、运、加、用”各环节,支持如皋、如东、市开发区等板块做精做强,打造氢能高端装备产业集聚区,布局特色鲜明、较为完整的氢能高端装备产业链。
二是完善管理机制。建立完善加氢站审批、建设、运营、管理的相关制度,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支持各地通过“独立建设、油氢合建、综合能源站”等模式,加快布局一批氢能供给基础设施。出台氢能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引导政策资金向重点地区、重点产业链环节、重特大项目倾斜。
三是强化创新驱动。加强与上海、北京、广东等氢能科创资源丰富地区的产业合作,紧盯跨国集团、头部央企和国家级平台的关键项目信息,重点对接国家能源集团、国家电投等技术实力雄厚、产业体系完备的央企,力争“1基地+N配套”的全产业链项目落户南通;发挥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的资源集聚效应,争取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氢能)标准验证中心落户南通,吸引氢能上下游装备制造项目向我市集聚。推动本地企业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支持南通大学、南通理工学院开设氢能技术专业,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
四是布局应用场景。按照“示范引领、先易后难”原则,以政府引领、市场主导促进全市氢能商业化应用。聚焦港口、机场等综合物流枢纽和内河区域,支持各地搭建氢能重卡、作业机械、内河船舶等应用场景,并并逐步向交通运输、城市公共照明、电网调峰、工业能源等领域延伸。
五是营造发展氛围。组织开展多层面、多形式的氢能产业科普宣传活动,提升社会公众对氢能认知度,形成有利于氢能产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定期举办、积极承办氢能产业发展峰会、技术创新大会等,支持我市企业参加重要展会展览,提升行业知名度和技术产品影响力。
南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4年9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