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0383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 市工信局材料工业处 发布时间:2023-12-11 18:46 累计次数: 字体:[ ]

姚静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新材料产业体系建设  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收悉,感谢您对新材料产业的关心和支持,为我市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思路,我局多个职能处室认真会商研究,综合市发改委、人社局会办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已开展工作情况

(一)新材料产业规模稳步扩大。2022年,南通市新材料产业432家重点企业完成产值1647亿元,同比增长16.1%,实现应税销售1583亿,同比增长15.8%,其中,销售增速超50%的企业有44家,10亿元以上企业30家,中天科技、瑞翔新材料、当升科技销售超百亿。经过多年培育,全市新材料产业共有九州星际、亚太轻合金等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5家,东材新材料、新帝克单丝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9家。新材料产业成为拉动我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发展壮大自身产业规模的同时,新材料产业为全市信息、电子、能源、装备、医药、环保、农业、国防等诸多行业与领域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原材料支撑,对南通推动产业链升级、产业集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坚持规划引领产业发展。2022年,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南通市产业倍增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明确指出重点打造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集群,重点培育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等优势产业链。2022年,市发改委牵头制定了《南通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规划中将新材料作为重点产业加快推进。2021年,市工信局编制了《南通市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规划中提出全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链和绿色化工产业集群,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化工行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标杆。

(三)“智改数转”赋能产业升级。市工信局深入落实《南通市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以专业诊断服务、政策精准扶持、方案场景推广、引育平台载体、强化基础设施“多点支撑”,着力破解智能制造基础薄弱、企业转型意愿不强、服务支撑能力不足等问题,更快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2022年,全市共扶持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35个,扶持资金6914万元,其中,新材料领域涉及南通新帝克单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通瑞翔新材料有限公司等7个项目,扶持资金2266万元。

(四)始终坚持绿色发展。一是着力构建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体系。提请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推动高质量发展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推动构建低碳高效产业结构体系,推动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利用体系建设。二是推动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服务中天绿色精品钢一期一步三条产线全面投产,为争取一期二步立项,市发改委多次赴国家、省汇报争取,产能来源初步锁定。保持打击地条钢高压态势,全面加强对我市涉炉企业的常态化监管。三是守牢绿色发展底线开展化工项目联审,严把产业政策准入关,围绕化工园区重点特色产业链开展延链补链强链,提升化工新材料产业上下游协同配套性。四是做好化工园区认定复核工作根据省化工园区认定工作实施细则及相关标准,督促指导全市化工园区(集中区)做好台账资料整理等前期准备工作。根据省核查组现场反馈问题,督促指导各园区及时整改到位,并主动与上级对口部门沟通汇报。我市3家化工园区均顺利通过复核认定,其中,如皋港化工新材料产业园由化工集中区成功升格为化工园区。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是鼓励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鼓励新材料产业重点骨干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聚焦关键技术创新人才培育。

二是切实推动“智改数转”工作。落实《南通市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重点围绕全市优势产业链企业,团结属地、制造业企业、电信运营企业、服务支撑机构、金融机构各方力量,持续加速“智改数转”工作,为实现产业倍增三年行动计划提供有力支撑。推动落实《南通市“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出台《南通市数字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办法》,加快培育数字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

三是服务新材料重大项目。推动全市节能降碳工作,构建以绿色、低碳、循环、高效为特征的现代绿色新材料体系;紧盯中天钢铁一期二步进展,积极做好向上沟通协调服务工作;推动通州湾绿色化工拓展区设立,为沿海化工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服务重点化工新材料项目需求,做好政企协同,积极赴国家、省级层面沟通汇报,争取更多优质项目落户我市。


南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3年8月18日